时间:2018/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这里是朝阳人的网上家园?

朝阳凤凰山

凤凰山,古称龙山、和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位于辽西朝阳市城区东部4公里处。占地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米。

凤凰山不仅是辽西历史名山,也是燕、辽时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地。早在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就在山上修建了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因此成为东北佛教的“祖庭”,凤凰山之龙翔佛寺成为东北佛教第一寺。后经历代建构,形成了三塔(现存摩云塔、大宝塔,凌霄塔倾圮后重修)四寺(延寿寺、天庆寺、云接寺,华严寺已不存)古建主体,此外还有北魏摩崖佛龛、辽代古道降香十八盘、清代倒座观音洞和卧佛古洞等古迹遗存。凤凰山植被丰茂,是国家濒危珍稀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地。自然景观主要有金驼望月、象鼻山、天然大佛等,凤凰山之龙山景区山高壁陡,谷狭壑险,或孤峰独秀,或群峦横黛,或形若苍龙游云,或神似怪兽卧岭,置身其中,奇趣无穷。

2热水汤温泉

  

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凌源市城北6公里的万元店镇热水汤村,是久负盛名的旅游疗养胜地。该温泉疗养院距朝阳市65公里,距机场70公里,距海港码头75公里。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清幽怡静,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这里的矿泉水在国内被列为一类矿泉,有“矿泉之花”的美誉。凌源温泉号称“全国八大温泉”之一。度假区内现有省、市、县级疗养院和洗浴娱乐场所5个。主要以洗浴疗养、度假、接待会议为主。

凌源热水汤温泉自唐代就已被开发利用,清朝康熙出访此地,洗浴温泉澡,并赐联“宝地灵泉热水汤,能治百病胜八方”,热水汤因此而得名。热水汤水温与水质俱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热水汤温泉景区内有大片的油松林,还有碧云洞、老虎洞、水帘洞、红石砬,歪脖山等旅游观光景点。于97年又修建一秀丽多姿的“水上乐园”成为人闪休憩和度假的旅游圣地。

  

热水汤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总人口人,该旅游景区距朝阳市65公里,距机场70公里,距海港码头75公里。它西连承德,东接沈阳锦州,北达赤峰,南与北戴海、兴城相望。是北京—承德—凌源—兴城—山海关—北戴河—北京环形旅游链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辽、冀、蒙观光旅游线上的亮点。

热水汤温泉水温和水质具优。现在使用的热水热源深度地下达米,水井出水深度9—5米,日出水总量—3吨,常年出水温度47.5—48℃,无色、无味、透明,氟离子含量为每升4—5毫克,偏硅酸含量为每升35毫克,硫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36.06%,重碳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47.76%,钠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93.39%,其它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均小于25%,化学类型为硫酸—重碳酸—钠质水,总矿化度每升毫克以上,PH值为8.5,呈弱碱性。

此温泉水具有散发肌表、舒筋活血、止痛消炎等医疗作用,尤其对风湿、皮肤类疾病及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到顽固慢性疾病肯有明显疗效。经此温泉水洗浴后,不仅能够快速解除疲劳,而且周身感觉舒坦滑爽,令人心旷神怡。度假区内现有疗养院、洗浴娱乐场所5个,年接待洗浴、疗养、旅游、度假等海内外客人8万人次。

3凌源地母寺

地母寺景区位于凌源城西北近郊,位于辽、冀、蒙三省三县交汇处,是一步跨三省、一脚踩两县的要塞区域。地母寺、王兰沟山林场和东北小杂粮市场、新农村建设为其主要景区范围。景区北接内蒙草原,西邻河北的辽河源景区,东望市区,南连四承高速公路,并与凌源万祥寺、热水汤、牛河梁、金花山等景区形成区域旅游景区体系。

地母寺景区属辽西西北平行岭谷褶皱区酒篓山向南延伸的中低山丘陵体系,大地构造属东北褶皱帚状山体,地质构造为侏罗系砂岩,带状山地地貌,前为河流低缓,中后山高峻险绝,山尾低垂,山势逶迤,形若巨龙纵腾,山谷有小股山泉。作为国有地方森林公园的王兰沟山,四季分明,年均气温4℃,年均降水量为50mm,酷暑期与市中心区温差很大,风向以东风、南风、北风为主导,大气环境质量Ⅰ级,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是“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王兰沟山全境基本具备生物多样性,原有植物几十余种、鸟兽虫鱼百余种,构成以王兰沟山、寺院、松涛为主体的自然生态风光。景区森林覆盖率很高,有针阔叶混交林,杏树林,槐树林等,形成独特幽美的松林奇观。

4红石山生态旅游区

红石山生态旅游区,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凌源市大河北镇境内。主要有原始森林自然风光、石林景观等特色景点。

红石山景区景色优美,专家称赞这里是“辽西原生森林植被基因宝库”,有东北最大的楸林,故有“北国碧玉、辽西绿珠”之赞誉。春华、夏绿、秋艳、冬韵为该景区特色,一年四季变化特征明显。这里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四季气候虽有变化,但冷暖怡人。

红石山主峰海拔.6米,是辽西最高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红石山的石林奇观。这里山石赤红如血如火,奇峰怪岩拟人摹物到处可见。相爷石、俄罗斯大兵、老君司炉、二郎神打坐、采药老人、哮天犬、凯旋门等景点活灵活现。

这里有红山文化的遗址,大量石器、陶片在这里出土,史前文明在这片土地乍现。辽代古墓石羊石虎遗址已历经千年沧桑,石雕仍栩栩如生。古老文明的熏陶,汉、满、蒙、朝鲜族儿女长期聚居繁衍,形成了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偏远的乡野农家,到处飘溢着传统美味佳肴的芳香。改革开放、移民搬迁新居和新农村建设为这片绿色的世界添写了新的诗情画意。

红石山景区融北国名山胜水特色于一体,正伸出秀手诚邀贵客佳宾到此一游,体验口味深山寻幽境,佳景会仙人,农家觅美味的美好境界!

  

5金花山及汇善寺

出凌源城东5公里,沿国道向东便是坡陡山高、草木葱茏、风景优美的金花山风景区。

金花山,古称金黄山,由十座山峰绕一主峰组成,婉若众星捧月,是凌源乌兰白至喀左县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9米。山峰耸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卧龙盘。主峰侧有一石洞,两百年前就有观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侧有一寺。清圣祖敕赐“汇善寺”。

说起金花山及寺庙的历史,有据可查的是清乾隆37年(公元年),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哈达清格考察此地时曾有记述:“金黄山,塔子沟东南35里至金黄山。远观山色如金黄,因以名之。围圆计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处,宽八尺,进深一丈,-罗卜僧于乾隆十年间,即山洞建观音殿一间,洞外两旁建住屋二间。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缝中,有水长流,冬夏不绝,亦无增减。”可见金花山当时因其在干旱少雨的辽西山区景色优美、石洞天成、泉水长流,所以很受人们喜欢。乾隆十年时,就有僧人选址建成观音殿和僧舍。随着金花山寺庙的扩大,不仅僧人增多(据记载,清中叶,此寺规模逐渐扩大,曾有黄教僧众二百多),游人增加,而且在社会上影响面也逐渐加大。乾隆四十年之后,金花山汇善寺已是当时县境内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其寺内主持毛伦-还管辖了热水汤汤池。汇善寺在热水汤修了三层大殿的“万泉寺”,派海-为主持僧,凡来热水汤洗浴者都要入此庙进香。

  

当时,金花山“汇善寺”占地60亩,仿万祥寺依山而建(据说汇善寺与万祥寺是同一天开工建寺),汇善寺进深有三层大殿,东西两侧配殿。山门内僧舍颇多、云游僧众日增。最出奇的是庙上有三口大锅,最大的一口已在年大炼钢铁时毁掉,还有一口运往中学备水,剩下的一口留金花山庙中,直到年尚存。据说,这三口锅能供上百僧人和居士煮粥用。有一年,一个小和尚不慎掉到锅里,等到众僧人把粥吃剩大半锅时,才发现锅里还有个人……

  

据在北京中国环境报社工作的杨兆三先生回忆,他有一年去金花山大庙游玩,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寺庙大殿上还有一张“人皮”,搭在后殿北侧。而当时大殿周围全是古松参天、翠柏蔽日、阴森恐怖。在金花山汇善寺中为何出现“人皮”,一般人大惑不解,然而据有关人士研究,宗教界有过“高僧肉身不腐”之说,或以“人皮”为料再造佛经故事也未可知。

  

汇善寺的香火一直延烧二百多年,直到年凌源解放时,为了消灭土匪藏身之处,部队有一连长下令烧毁寺庙大殿,实在可惜之至!

  

改革开放后,金花山风景区及汇善寺在政府的关怀下又重新规划建设。现在通往山里的路修成了。“汇善寺”大殿也已仿照原样重修,而且还在大殿之前加成几十层石条,砌成方台,加围墙。山下那股四季长流的泉水也用方井储存并加罩保护起来。井泉旁修一小庙。据说这泉水与王母娘娘瑶池相通,饮此泉水能消灾去病。民间还有一个“有黑龙入井泉,刘铁柱去龙宫取宝战胜黑龙”的传说。因此,人们凡来此饮神水时,需先在小庙前上香。取水人越来越多,香烟也终日绵绵不绝。

  

因为这金黄色的山峰出奇,山上的洞也很怪,洞下的寺庙又受了皇封,而且这泉水还能治病,因此,这地方被辽西一带传为圣地。如今,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金花山景区进行了大规模规划、修缮。现在,不仅满山遍野加大绿化力度,而且还在山头上修了几处供人休息的八角亭和条条甬路。“汇善寺”也恢复了固定庙会大典。即使在平时,每天也都有众多躲避城市烟尘和世间喧嚣的游人前来调节洗涤疲惫的身心。

  

金花山虽离城近在咫尺,却不被城市所污染。围绕它的是青松翠柏、鸟语花香,唤醒它的是日精月华、暮鼓晨钟,而尤其使人津津乐道的是古寺那股永恒升腾的气韵,更有那股享受不尽的清静和自然流淌的神泉呀

6白狼山

白狼山位于白塔子镇杨树沟村和大西山村的的大阳山,伟岸挺拔,雄浑俊秀,高高的耸立在云天,海拔88米,在全县的崇山峻岭中也是屈指可数的。秋季某日,阴云笼罩,细雨霏微,大阳山淹没在云雾之中。远远望去,给人以幽深神秘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白狼山,今称大阳山,位于喀左县白塔子镇、平房子镇和山嘴子镇三镇之间,海拔88米,绵延2平方公里。山上共有洞穴20余个,较大的是前老虎洞和后老虎洞;山樱桃、野杜鹃、山葡萄,满山绽放;桦树、椴树、枫树、苦榴子、山榆树交织生长;灌木蜡条子把山体覆盖,使白狼山的阴坡成为一个天然植物园!

  

雄姿奇伟、旺气凌霄的白狼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建安2年秋,曹孟德率军东征乌桓,曾登此山,并在山下大破乌桓军,贼首踏顿抛尸荒野,胡汉降者20余万。东边得平,孟德大喜,成就了“观沧海”等千古名作,白狼山从此载入史册,变成了历史名山。

  

白狼山山体呈马蹄状,西北东南走向。远望此山,挺拔厚峻、岭峰秀拱、云蒸雾绕、气势恢宏。在白狼山主峰西南半山腰的山脊上,有一座长约50米,高约5米的花白色石崖,远看,既像一只白狼,也似一只白鹿和绵羊,其头部朝向山峰,卧于东西分水岭上,白狼山名字的由来与这座白狼石有关。进入山腹,溪水潺潺、丛林蓊郁、蒿草欺人、雉飞鹊起,自然风光扑面而来。掬水而饮,清冽甘甜、略带草香,沁人心脾。登山峰顶举目四望,豁然开朗,大小山峦尽收眼底,四野风光一览无余。大有:“绝顶人临红日近,极东海与白云连”之势。

  

据有关资料记载,大阳山汉代称白狼山,北魏时称白鹿山,清时称大羊石山。在山的主峰以西分水岭上,有一巨大的白石砬子,远看象一只绵羊,也似白狼和白鹿,所以得名。山上还有“白鹿山祠”遗址,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登的白狼山。

  

说起曹操登白狼山,要追溯到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年),北方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当时喀左属右北平郡(今凌源),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城(今朝阳袁台子),为政治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蹋顿最为强大,为三郡首领。此时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时,称雄北方的的袁绍联合乌桓灭了公孙瓒。公元99年,袁绍占领幽州后,为了酬答乌桓,曾假借汉献帝的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还与乌桓联姻,袁绍还亲自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三郡乌桓首领蹋顿为妻。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其二、三子袁熙、袁尚兄弟俩投奔蹋顿,“复图冀州”,企图收复故地。因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除掉后患。战前,诸将都认为不妥,惟独谋士郭嘉力主远征蹋顿,理由是不击垮蹋顿,青、冀等州终不能安定。曹操还担心前豫州牧刘备怂恿荆州牧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今河南许昌),郭嘉认为刘表多疑寡断,自知才能不如刘备,又恐怕刘备超过自己,决不会听刘备的主张。曹操遂立即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随他亲征的有儿子曹植、大将张辽等。曹操又采纳郭嘉关于千里奔袭,兵贵神速的建议,下令把全部辎重留在后边,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同时,请出隐士田畴任莜县县令做向导。曹军途经无经(今天津蓟县)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曹操采用田畴的建议,一面在大路旁立一个大木碑,写上“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以迷惑和麻痹乌桓。一边绕道上徐无山,攀崎岖小道,出卢龙寨,跋涉多里,越白檀、平岗、鲜卑庭,向东直指柳城。离柳城里时,乌桓军乃发觉,蹋顿、袁尚、袁熙慌忙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集合乌桓骑兵来迎战。8月与曹军在白狼山相遇。《三国志?魏书?五帝纪》中记载:(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阵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20余万口。”接着曹军又一举攻克柳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采纳郭嘉之计,没有继续追击,而坐观局势,声言等待公孙康把二袁首级送来。9月曹军从柳城撤军,不久,果然公孙康伏杀袁尚、袁熙及辽东单于速濮丸,并将首级送给曹操,表示归附之意。

  

曹操击败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后,除关西地区尚被马腾、韩遂占领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使北方边境得到安宁,为北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7惠宁寺

  

惠宁寺位于北票市下府蒙古族自治乡政府东侧。清初,土默特右翼署建于此,故名下府。清末蒙古族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尹湛纳希就出生在下府林的东邻——中信府。惠宁寺北据官山,南映大凌河,左临牤牛河,右环凉水河,环境优美,实为佳境胜地。

据寺内蒙文碑记载:清初,成吉思汗的后代温布朝和日从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移居此地当贝子时,就创建了一座琉璃顶庙。他的四代重孙哈穆嘎白斯古郎图贝子为了发展佛教,从各方请来了-教徒,于乾隆三年(年)、十五年、二十二年先后三次修建及扩建了藏经阁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山门、讲经堂,东西配殿等,还砌筑了红院墙,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乾隆二十一年(年),皇帝赐名惠宁寺。

     

嗣后,各代执政贝子继承祖业,增其旧制,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六十年、嘉庆五年、八年、道光元年先后多次维修、改建、增建了七间殿(又称舍得殿)、关公殿、讲经殿,雕刻石狮,竖立旗杆。盛时住寺-不下千人,殿内佛像无数,有万佛仓之称。

     

关于惠宁寺民间有一段传说:说惠宁寺是土默特旗贝子欲叛清独立而建的金銮殿,后被出身为清王室的妻子告密,土默特旗贝子唯恐被诛,遂急塑佛像,改为庙宇,于是变成了一座大-庙。

     

该寺南北长92米,东西宽63米,占地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6座,共70余间。采用传统的古代建筑形式,自南而北有山门、天王殿、大殿、藏经阁、七间殿,两侧分布着配殿、钟鼓楼等。寺内松柏参天,大者数围冠如伞盖。壮丽的殿宇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景致十分幽雅。

     

大殿(也称诵经堂)建于高台之上,高大宏伟,为该寺的主要建筑。该殿平面呈方形,占地多平方米,三层楼阁式,共有八十一间,俗称八十一间大殿。它是藏、汉、蒙民族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前廊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折脚廊柱漆朱红色,柱头和檐口装饰有龙和幢幔纹图案。屋内明柱林立,共30根,漆红涂彩,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共四十二间,中间两根通天方柱直达屋顶。殿内后部及两侧原供奉佛、菩萨、罗汉诸像,中间可容纳数百-诵经,殿内满挂彩色幡帷,在幽暗的光线中更增强了神秘气氛。二层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四周廊房相通,与中央方殿间有漫道相隔。从二层踏木梯可登上三层,居高临下,四周了望,远处山青水秀,眼下古刹幽冥,别有一番情趣。门上九龙罩匾,两侧云龙大柱雕刻逼真。厚厚的白墙和仿白玛草式油浸涂红荆条束带,以及异形柱、溜金顶、0等藏族佛教密宗装饰,与汉族传统的歇山式青瓦顶、斗拱、吻兽等组合,样式新颖,结构复杂。经堂后面是藏经阁,庑殿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漆红廊柱绕殿一周。该殿之后为七殿。

     

该寺引人瞩目的还有山门前月台上的一对石狮,连座通高3米,如此高大雄健,雕刻精细的石狮十分少峥。

     

距今近年历史的惠宁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是我省及至东北现存规模最大的-庙,年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金花山景区

  

金花山距凌源市中心东南九公里处。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公里,总面积二万多亩。年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辽林批()45号)。

金花山主峰海拔99米,是凌源城附近最高的山峰,形似屋脊,四周陡立。奇石主要有弥勒石、兔儿蹲、石虎子、风动石、镇山锏、猴顶灯等。主峰下不远处有一人工石洞,名曰“东洞”。附近有水井一眼,谓之“神泉”。此泉地处海拔米高的半山腰间,井深约5尺,石帮石底,水清如镜,一眼见底,久旱不干,久涝不溢,严冬不冻,盛夏不腐。游人饮此水顿感腹内舒畅,百病尽除,神力大增,故称神泉。现已建设庙堂三间,二百平方米。

  

金花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四季皆绿,长年鸟语花香。阳春之际是花的海洋,十里飘香。金秋季节,果实累累,挂满枝头。金花山水果以含糖量高,口感好,名扬国内外,成为水果市场上的品牌货。每年产干鲜果上百万斤,销往全国各地。这里林森树茂,品种繁多。有松、柏、杨、柳、榆、槐等,珍稀树木几十种;有灌木、草本植物上千种;野生稀有珍禽、动物几十种上千只。

  

现在古建筑遗址有汇善寺、山神庙、东庙和小塔。这些庙宇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年)距今已有年,据史志记载和传说,清圣祖勒赐于金花山修一座庙宇,名曰汇善寺。寺的结构宏伟壮观,历史辉煌,动人的传说使金花山名扬东西南北。鼎盛时期,寺内有-余人,每年办法会几十次,每次人数多达上万人盛况非常壮观。号称关外第一名山,年毁于大火。至今,在黑龙江等地仍流传着金花山汇善寺个-吃一锅粥,小-掉进粥锅里人们全无察觉,直到将粥吃净才发现的传说。现在此大锅仍保存在金花山,直径和深度均在2米左右。

  

据《塔子沟纪略》载:“金黄山,塔子沟(亦即凌源)东南三十五里至金黄山,远观山色如金黄,因以名之。围圆计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处,宽八尺,进深一丈。

  

-罗卜僧于乾隆十年间即山洞建观音殿一间,洞外两旁各建住屋二间。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缝中有水常流冬夏不绝,亦无增减。”今之“金花山”疑为“金黄山”之音讹。又据《钦定热河志》卷六十七载:“黄金山,在建昌县(亦即凌源)东南三十五里,袤延七十里。山石礧砢,远望作黄金色。山半有石洞,西南半里有泉涌出,冬夏不竭。”记载中所指石洞即今之东洞。大概在乾隆年间“金黄山”与“黄金山”两名并用,经过二百多年的口口相传遂把“金黄山”讹传为“金花山”。

 

9水岸人家

  

水岸人家坐落在六官营子镇和大营子乡之间的群山之中,是以瓦房店水库为资源依托,打造的一座集体验、防洪、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这里景致优美,周边山峦苍翠,游人络绎不绝,经几次改扩建,如今的水岸人家,无论景观建设、餐饮服务、商业购物、交通运输都令游客心驰神往。

度假区内有一处背山面水的佛教圣地——清安寺。这里是香港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永惺0师出家的寺院,原坐落在大城子天成观西侧,现迁移到此。这里环境优雅,寺院建筑楼阁横空、气势恢宏,画栋雕梁、美不胜收。伴着袅袅香烟,听着梵音钟鼓,仰望慈眉善目、仪态庄严的尊尊佛像,祈求平安幸福,定会给您心灵的洗礼。观望台是观看水库全景的最佳地点,站在上面,放眼远眺,景区风光尽收眼底,美丽壮观。向西看:青山环抱,翠柏生姿,凉亭翘首,寺院生辉,更有水岸人家度假村层楼亮丽、秀色可人。米长的人工甬路上数十个木质凉亭里休憩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有的弹着吉他陶醉歌唱,有的围着烧烤箱把酒言欢,有的悠闲地读书看报……向北看,鱼池排布、波光粼粼,酒家栋栋、绿树成荫。向东望,一脉青山卧于水畔,山头凉亭昂首挺立,山上苍松郁郁葱葱;向南望,宽宽的水面如诗如画,碧波万顷,蓝天白云,倒映在镜面般的库水之中。各路游人荡起轻舟,劈开波浪,享受着游览的快乐;垂钓爱好者撑开遮阳伞,挥舞钓竿,悠哉游哉,其乐融融。

  

春天,万物复苏,来到这里能体味百鸟啁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此情此景,会让你流连往返;到了盛夏,这里水雾缭绕,碧波映日,山花烂漫,杨柳婀娜,山峦苍翠,白云悠悠,更是别有一番江南水乡之味道;秋季,水面满满盈盈,夕阳辉映,水面上泛起一片金光,群山倒映在铜镜般的水中,成就一副天然画境;到了寒冬,水库便成为一片冰雪的天地,冰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赶上雪花漫天飞舞之时,本该萧条的季节在度假村酒店的欢歌笑语声中又显得些许浪漫与温馨。

  

坐游船欣赏粼粼波光微微山影,劈开平静的水面,游人与鱼儿嬉戏,好不悠哉乐哉;岸边垂钓的爱好者似乎不是在等待鱼儿上钩,好像是在垂钓一块稀世珍宝,其情其景,让人如痴如醉。登入群山,沿崎岖的山路攀登,在山林间小憩,嬉闹,采花、摘果、尽享大自然之美妙;登山归来,又可以在水岸人家度假村饱食鱼宴大餐,红烧、干煸、干炸,鱼头、鱼尾、鱼籽、鱼鳞,应有尽有。

  

水岸人家度假区定会让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是您放松心情的最佳去处。

 

0朝阳双塔

朝阳双塔分别位于朝阳老城区双塔街的南北两端,相距米.北塔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佛塔,从初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东晋时期,朝阳是十六国当中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国的都城,名曰龙城。北魏灭掉北燕后,燕王冯弘的孙女入侍北魏皇宫,后被尊为皇后、皇太后。冯太后于孝文帝太和年间(-年)在龙城立了一座思燕佛图(也就是佛塔)。

  

这座佛塔的旧址就在北塔.北塔下面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凤纹方形大础石就是它的遗迹.隋代奉文帝之命营造的舍利塔也在北塔,冯太后的思燕佛图和隋代重修的塔均为木塔。到了唐朝初年,又在木塔的基础上建起一座砖塔,经过后世的几次整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北塔。唐代的北塔是十三层密檐空心砖塔,塔体呈正方形,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门,可以进入塔内。各层密檐的束腰白灰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花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辽代对此塔进行维修时,在基座和塔身外面又包了一层外壳,并重修了两层塔檐和塔刹。

  

塔身四面各雕有一尊坐佛,端坐于莲花座之上,莲花座下雕有五象、二马、五孔雀、五金翅鸟,生灵座,旁边有二菩萨和砖雕小塔。佛、菩萨的上方有宝盖和飞天。密宗五方如来、八大菩萨、八大灵塔是辽塔密宗佛塔常用的装饰题材.本世纪八十年代在对该塔进行维修加固的过程中,发现了地宫和天宫,出土了用金、银、玛瑙、珊瑚、珍珠、琥珀、琉璃“七宝物”制成的珍贵佛教文物数百件。其中盛舍利子的金塔和六角形鎏金银塔堪称稀世珍品。以北塔为主体建筑的寺院,隋代称为宝安寺,唐代叫开元寺,辽代改名为延昌寺,在辽末金初毁于战火。

  

北塔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塔,高约40米,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在一个宽大的方形砖座之上。塔身的南面辟有一券门,可直通塔心,其它三面设假门,门楣饰有卷云纹,门两侧上部各镶有一块石碑,刻有八大灵塔的名称。八大灵塔的内容反映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圆寂一生之中的重大活动。在第一层塔檐的拱眼壁上原供有一尊禅定初祖菩提达摩的石坐像,坐像的造型为普通僧人形象,身披袈裟,手捧经卷,盘膝打坐。这尊精美石像,现珍藏于朝阳市博物馆。

提示由于篇幅字数限制,《朝阳周边景点大全》被分解成系列文章,共四篇,查看全部文章请您







































怎样控制白癜风
南昌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ms/13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