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贫困不仅是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贴的标签,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材料二:

贫困的测量通常需要先预设一条明晰的生活标准水平线,即贫困线。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主观贫困线和双重贫困线等。前两者应用较广泛。后两者中,主观贫困线描述的是由社会所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构成的主观判断;而双重贫困线则是合并了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概念,进行贫困比较时建立的复合贫困线。多维情形下的贫困识别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维度内识别。多数研究者在设定贫困线时采用二分法,即将研究人群划分为贫困和非贫困群体。这种二分法实际上抹杀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贫困与非贫困之间并不那么截然分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度”的问题。为此研究者引入了模糊识别理论,用“隶属度”的概念代替传统的“贫困二分法”。传统的方法将贫困和不贫困分别赋值为1和0,而模糊识别则充分考虑该维度指标的分布状况,用隶属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贫困隶属函数是一个相对值,取值区间为[0,1],兼顾并体现了贫困的模糊性和相对性特点。隶属函数取值越大,表明隶属度越高,贫困程度也就越深。

第二,维度间识别。如果采取单一方法识别贫困水平,社会成员在任何一个维度受到剥夺即被识别为贫困,会导致识别标准过宽,扩大贫困人群的范围。如果采用截面方法,社会成员在每个维度都受到剥夺才被识别为贫困,则会导致识别标准过窄,从而低估实际贫困状况。这两种极端识别方法都存在显见的弊病,而“双重识别”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双重识别”,就是把维度内的识别和维度外的识别有机结合起来。维度内识别是在特定维度内确认哪些个体处于贫困线以下水平,维度外识别则是通过多个维度确定个体的贫困状况。

第三,动态识别。动态识别是将时间因素纳入贫困的测量中,便于从动态或风险的视角去研究贫困。波士威尔认为,在单维测量标准下,如果两个个体陷入贫困的时间相等,则持续贫困时间越长的个体,相对贫困越严重,被赋予的权重也就越大。而尼古拉斯则认为,在多维贫困测量中,波士威尔的单维测量的时间观不再适用。以就业为例,在6年时间内,一个连续3年失业的个体贫困状况不一定比一个间断3年时间失业的个体严重,因为后者需要面临就业和失业之间的转换成本。区分贫困时间和贫困持续时间,是今后研究动态多维贫困的一个方向。

(摘编自李飞《走出多维贫困研究的“内卷化”与“学徒陷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更希望满足其基本需要,解决其生存问题,没有时间关心发展性问题。

B.识别贫困之所以采用隶属函数,是因为贫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度”的问题,不适合用二分法。

C.如果采取单一方法或截面方法识别贫困水平,都会带来识别结论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状况的问题。

D.在贫困的动态识别问题上,尼古拉斯完全否定了波士威尔的观点,认为后者的时间观是错误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上成就非凡,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扶贫工作远未结束。

B.对于贫困的识别存在多种生活水平线标准,用不同的标准识别同一个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C.双重识别就是采用双重贫困线对贫困进行识别,它有机地结合了维度内外的标准,结论比较客观。

D.在识别贫困时纳入时间因素,对贫困时间和贫困持续时间加以区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3分)

A.吴某某和他妻子文化素质低,思想也比较保守,没有发展的动力,家里的收入全靠吴某某一个人在附近打零工,生计勉强维持。

B.陈某某单位效益不好,妻子在快餐店打工,家庭收入低微,一家三口住在老旧小区仅50m2的房子里,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

C.李某某是地道的农民,所在的乡镇属国家重点贫困乡镇,妻子因贫困离家出走,家里除女儿需要抚养,还有4位老人需要赡养。

D.张某某家在偏远的乡村,家中人多地少,他和妻子又都患有慢性病,长年依靠药物治疗,医药费用开支比较大,生活入不敷出。

4.根据材料一,概括“相对贫困”的基本特征。(4分)

5.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中国扶贫工作的重心将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消除相对贫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么?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全功尽弃。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摘编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

B.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

C.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

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

B.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章观。

C.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

D.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

8.结合文意,对文本一标题“岁寒三友”作简要赏析。(4分)

9.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建徽,字延光,新登县人。父棱,两浙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副使。徽少强勇,不与诸弟类。尝于山庄构小茅斋,辄私署军州押衙,纪于栋。乡里见焉惊,因闻于棱。棱亦加责,徽对曰:“大丈夫何止一军事押衙耶?”始从军,无事人之志。及棱归武肃王①,乃从父命而尽心于吴越。开平中,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徐绾之叛,徽驰自新登,时贼将聚木焚北门,徽使持火钩取其木,先焚之,遂不得聚,贼计遂罢。时有劝王东保会稽,徽按剑曰:“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武肃王纳之。睦州陈询之贰吴越也,王以徽为询姻娅,颇疑之,乃使马绰伺其意。徽曰:“陈氏负恩背义,自贻覆族之祸,徽既姻娅,义当见疑。然累书以谕之,皇天后土,苟或鉴照,则拔城获书,方明徽心耳。”俄有睦州厅吏来降,持徽所遗书至。武肃王嘉叹久之,赐徽钱一百万。武肃王每会王人,必指之曰:“此杜丞相,今日尘忝②多其力也。”忠献王时,其孙昭达为内衙都监使,盛治第宅,强徽观之,曰:“乳臭儿不谙事乃尔。”后昭达果以罪诛。及春秋高,尚能骑射。尝击毬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镞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初,棱将亡,散家财与诸子,惟徽但授一笏。棱曰:“此吾历任所秉者,唯汝能传之。”徽历官自武安都将、国子祭酒,至泾源、昭化等军节度使,累官吴越国丞相兼中书令,封郧国公,皆自国初至忠献王以来奏授也。凡子弟孙侄,多连姻公室,朱紫车马充溢门庭,有国以来莫比其盛。卒年八十八,谥曰威烈。

(选自《吴越备史》)

①武肃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②尘忝:谦词,意为自身才能不足,有辱于所任职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B.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C.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D.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姻娅,指亲家和连襟,我国古代六亲之一。后泛指姻亲,即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B.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所拿手板,用于记录君命,亦可记所要陈奏内容以防遗忘。

C.国子祭酒,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国子监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也是教育管理机构。

D.朱紫,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古代常用服色来区别官位,朱紫是低阶官员的服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建徽特立独行,胸怀大志。他年少时就表现出秉性卓异的一面,不甘于屈身下位,志向非同凡俗。

B.杜建徽尽心国事,平叛有方。徐绾发动叛乱,他迅速前往应敌,指挥手下巧妙破坏了叛贼的焚门之计。

C.杜建徽察微知著,富有远见。孙子昭达大肆兴建住宅,他预言昭达将招致杀身之祸,后来果然应验。

D.杜建徽深受重用,名位尊隆。从武肃王到忠献王,对他都屡加封赏,他家族兴盛,自身也位尊寿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4分)

(2)尝击毬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镞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4分)

14.陈询叛变时,武肃王为什么怀疑杜建徽?后来为什么又消除了对他的怀疑?(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薤露行①

曹植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②已分。

骋我径寸翰③,流藻④垂华芬。

①薤露行:汉乐府曲调名。②粲:分明。③翰:羽毛,代指笔。④藻:文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忽若风吹尘”运用比喻手法,写人生恍若突然被风吹走的尘土,感叹生命渺小,人生飘忽易逝。

B.五、六两句,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直抒胸臆,诗人希望能展露自己的才华,得到明君的重用。

C.“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批评当时的士人没有德性,竟然还不如虫兽,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D.“孔氏”二句,写孔子删定《诗》《书》,奠定了文人中的王者地位,称颂孔子功业卓著,贡献巨大。

16.明朝学者李梦阳称曹植的诗“其言愤切而有余悲”,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述采集佳木香草的行为,喻示诗人不断追求美好事物的嘉德懿行。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样,景象旷远,境界雄阔,给人视通万里、山河尽览的感受。

(3)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鹧鸪”这一意象,或表现爱恨情怨,或寄托漂泊相思,或抒发兴亡之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千五百多年前,官场失意的谢灵运,带领一班家仆,从上虞南山一路伐木开径,经新昌,过天台,至临海,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道路。为上下山方便,他自制了前后齿可装可卸的木屐。未曾想到的是,()。骆宾王、贺知章、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孟郊、贾岛……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先后走上这条浙东古道。在古道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诗人们荟萃沃洲,漾舟剡溪,驰骋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击节吟唱,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恢弘壮丽的唐诗,也留下了这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今天的浙东古道已被千年时光冲刷得面目模糊,而踏足其间,依然有郁郁诗情、悠悠古韵扑面而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层层覆盖

B.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层层覆盖

C.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D.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74.4分钟,同比增长近20%。其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dl/81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