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书记好啊,恩人呐……”日前,在哈尔脑乡黄土梁村,一位老奶奶握着一名年轻干部的手,眼含着泪花。原来这位老奶奶叫段莲花,老年丧子的她几乎痛不欲生,雪上加霜的是儿子去世后,儿媳改嫁,留下了孙子孙女,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抚养两个孩子上学。然而,就是这名年轻干部的出现,让老人家有了稳定收入,日子有了盼头儿。 这名年轻干部,就是哈尔脑乡黄土梁村的第一书记兼村书记张友鑫。 年3月,按照朝阳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和组织部门选派,张友鑫来到了哈尔脑乡黄土梁村任第一书记。来到村部的第一天,张友鑫发现黄土梁村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与河东村“名为一家、实则分灶”,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结构单一。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友鑫丝毫没有畏惧。为了迅速展开工作,他把村里当成了家,也把村民当成了家人。他牢记初心使命,脚踏实地在农村干实事儿,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人们都夸他是个勤快人儿。 勤在腿上 驻村伊始,张友鑫便深入到全村12个村民组,走进每一户百姓家里了解情况,及时掌握贫困户的家庭信息,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档案,做到每位贫困户都有一个挂历和一个档案盒。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走访贫困户,张友鑫了解到全村共有贫困户户人,帮助百姓脱贫迫在眉睫。于是,经过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讨论,依托“1+4”宏发肉鸡扶贫农场项目、国盛养蜂合作社、“”生态果园、创业担保等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户增加了到1元不等的收入。在他的努力下,年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29%,年稳定脱贫78户人,为乡村振兴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勤在眼上 在进村入户走访时,他发现在山洼组、代家沟组、李家沟组这三个组的道路十分难走,遇上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严重影响村民们的出行。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他通过与交通部门的积极协调和争取,完成了3.1公里硬化道路、0.5公里维修,新建过水桥3座米,截至今年年底实现水泥路组组通。村里的路通了,人心也跟着通了,百姓对他的工作十分认可与支持。李家沟和付家沟两个村民组,百姓吃水难,不敢养大牲畜。他通过与水利局联系,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勘测,预计年底让百姓吃上自来水,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对于平房村民组村民反映的雨天怕大水冲毁房屋问题,他通过实地考察建设了米沙坝、米石龙坝,百姓们说:“这回不用担心被水冲走了,忠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勤在脑上 张友鑫经常到贫困户家里串门,与村民唠家常。鼓励百姓要增强脱贫的信心,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像段莲花这样的贫困户,年龄大,劳动能力差,张友鑫想到老人适合养殖小的动物脱贫,轻快还不累。就联系帮扶单位北票市城管局,成立了北票市爱心土鸡养殖合作社。有了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和村干部们的合力运作,加入土鸡养殖的贫困户和村民见到了效益,累计发放给贫困户的鸡雏达2只,每只鸡能实现净收入50元,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段莲花老奶奶激动地说:“我养了50只母鸡,仅靠卖鸡蛋一个月就挣0多元。”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他充分利用扶贫资金,购置装载机、翻斗车各一台。将农用机械用于出租、零活承揽、垃圾清运等,赚来的钱反补给贫困户,年年底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3.5万元。建立的爱心扶贫农场也收益不少,采取单位职工认养方式,种植地瓜、水果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增加村集体收入3.6万元。为了把鸡蛋和土特产品销售出去,张友鑫充分利用 勤在心上 在解决了村民吃水,道路难行等问题后,张友鑫发现村里没有卫生室和文化广场。就新建了6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让村民能够“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少跑腿,少花钱,及时就医。同时新建1平米文化广场,让百姓在茶余饭后有了跳广场舞、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从进驻黄土梁村以后,张友鑫便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融入到这里,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个节假日。他立足村情,创新工作思路,改善了黄土梁村的贫困面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既做到了扶贫脱贫又兼顾了扶志和扶智,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在下一步工作中,他准备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养鸡规模,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