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小掌君:一名心系建昌的技术工人,安静的美男子(不要扔鞋×),思维丰富但不太会说话。愿与你一起见证家乡的蓬勃发展! 更多关于小掌君与商务合作请加 八十多年前,中国东北有一条兴盛千年的古代商路,我们家乡建昌是这条商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商路名谓“盐铁古道”,起自河北唐山,经迁安、过干沟、抵汤沟(建昌要路沟),转塔沟(朝阳凌源),历大宁(内蒙古宁城),终到哈达(内蒙古赤峰)。这个概念是对“盐铁古道”,于晚清同光年间,到民国初年,这段时空的一种解释。有据可考,这条商路之形成,可追溯到秦兴之初。秦始皇统一中国,在辽阳设辽阳郡统辖东北。那时候辽西走廊“泥沼遍布,人马难行”,故在远离水害的丛山峻岭之中,开凿一条辽阳郡联通中原的驿道。这条驿道上“经迁安、过干沟、抵汤沟,转塔沟”段,可说是“盐铁古道”最初的一段雏形。“迁安”是河北省的一个市,“干沟”是河北省青龙县的一个乡,“塔沟”是朝阳市凌源县的古称,“抵汤沟”是指经过冀辽两省交界处,建昌县头道营子乡石门岭,沿要路沟、魏家岭、碱厂、喇嘛洞、古桥岭、汤神庙,转往朝阳市凌源县。要路沟、魏家岭、喇嘛洞一线,是大凌河古道的起点。自石门岭到喇嘛洞之间,古时统称汤沟。因为这条道是东北联接中原的必由之路,故得名“要路沟”,建昌县要路沟乡的名称就从这里由来。 东汉末年,曹操北伐乌桓,就是通过这条古道来到建昌白狼山(原大黑山)。唐朝时候,东北有一个很强盛的国家渤海国,渤海国主接受唐朝册封称“渤海王”。为了加强与宗主国的联系,渤海国特意开凿一条,从渤海国都东京(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到唐都长安的陆路通道,进入辽宁、河北两省地界,走的也是这条“盐铁古道”。及至元代,这条古道愈显重要,是联通元大都(北京)和辽阳、岭北两行省的必经之路。 明朝永乐皇帝为了报答兀良哈蒙古出兵助其夺得天下,将已定居在承德、朝阳、铁岭、宁城等地区的汉人悉数迁走,将这些地方赠与兀良哈蒙古,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史称“兀良哈三卫”。后来,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之间修筑了一道长城,当时称为“边墙”。“边墙”以北,兀良哈蒙古,及吉、黑两省,还有东蒙古统称“边外”,“边墙”以南称“边里”。为满足“边里”、“边外”人们生活所需,明朝皇帝颁旨,在干沟开设榷场,允许两边人们定期互市。从此,这条古道由原来的“官道”职能,转为官商并用。“边里”人从唐山、迁安等地运来食盐、铁器、陶瓷、布匹、纸张、马具等物资,“边外”人从哈达(赤峰)、郑家屯(通辽)等地运来毛绒、皮革、干肉等畜牧产品,两边人们各取所需。干沟和哈达成了闻名“边里”、“边外”两大物资集散地,故有“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干沟”之说。值得注意的是,哈达(赤峰)并不是这条商路的终点,商人们又从这里转往宽城(长春)、卜奎(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最远可达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和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以及朝鲜北部等东北亚地区。 清朝时候,实行民族隔离政策,以保护所谓的“龙脉肇兴”之地为由,在辽宁境内设置“柳条边”,严格限制两边人们自由往来。“干沟互市”和这条商路便愈发显得重要和繁忙。康熙初年,朝廷出资,地方出力,将石门岭盘山道裁弯加宽,以供车队通行。又在其附近的盘岭新开一道,以供驮队行走,人们将这条新开的盘山道叫“新开岭”,这便是建昌县新开岭乡名称的由来。走石门岭的车队多以拉盐为主,人们称其为“盐道”,走新开岭的驮队多以载运铁器为主,人们便以“铁道”相称,到了喇嘛洞两道合并一道,“盐铁古道”存在数百年之久始得其名。康熙朝“三展皇边”之后,在辽西走廊设置三个边门,即通往绥中的“明水塘门”、通往兴城的“梨树沟门”、通往锦州的“新台门”。这之后随着辽西走廊的开发,人口增多,生活所需,“盐铁古道”与时俱进,又开出三条新的支线。①出喇嘛洞奔贺杖子走墙子岭,再过和尚房子板石沟岭,进秋子沟出“明水塘门”往绥中。②出喇嘛洞沿大凌河古道,下蟒挡坝岭,经雷家店、黑山科、杨树湾,翻过大石门子岭,出“梨树沟门”往兴城。③出喇嘛洞沿大凌河古道,经牤牛营子,走十八跩,奔药王庙,出“新台门”往锦州。去兴、绥两地的商队多往回载运海盐,去锦州的往回驮运白酒。“盐铁古道”这三条支线,还有通往河北的“盐道”、“铁道”,均在喇嘛洞中转,喇嘛洞成了“盐铁古道”上的通衢之地。 清朝晚期,具体说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这段时期“盐铁古道”达到全盛。古道上驼铃叮咚,马声嘶啸,车队驮队首尾不能相顾,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威武。年已88岁的霍宝章老人,家住喇嘛洞镇坤都营子,亲眼目睹“盐铁古道”上的繁荣景象。老人说,“当年喇嘛洞街,比现在热闹,拉骆驼的,赶驮子的,赶大车的,起早贪黑,缕缕行行的不断条,街上有好几家大车店,拴马桩那个多,跟高粱茬子似的。”建昌县头道营子乡通往青龙县干沟乡的石门岭上,铁瓦车碾出的辙痕有半尺多深,至今清晰可辨,足可见得“盐铁古道”当年的兴隆盛况。 清末民初,随着京奉铁路修通,烟台、旅顺、营口、塘沽之间的航道开通,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盐铁古道”渐趋衰落,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驼铃叮咚,马声嘶啸”的景象基本消亡。但是“盐铁古道”仍在发挥作用,新开岭故道上开通了朝青公路(朝阳—青龙),仍是东蒙古地区进入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通道,正在兴建的建兴高速公路在十八跩上全程通过。 “盐铁古道”和起自古都西安,通往西亚及欧洲的“丝绸之路”,还有起自川滇,通往东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以及起自张家口,终达恰克图的“香黄古道”一样,虽已消失在岁月的草莽之中,然而于传播东、西方文明,沟通中外人民的联系,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光辉作用,将永远彪炳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此文发表在《葫芦岛社会科学》年第三期 白癜风有妙方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