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

他运气不错,在金融圈里摸爬滚打,5年时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员,变成了上市公司老总底下的一把手。

他运气不错,北京、朝阳、东四环,七、八位数起跳的房子,多少人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而他只用不到5年时间,连买房带装修,全搞定。

5点起床,12点下班。固定路线,随机应酬。

5年下来总共是天,待机时间远比一个朝阳区36线小明星要长得多。

然而,就这样,他还是离开北京了。

“北漂第5年,我有房有事业,但还是选择离开。”

“北京适合打拼,却不适合生活。”

说话的这个人,名叫周宏松。

2

年,他卖掉了这套东四环的房子。和新房主签好了协议,办好了过户手续,最后一晚和在北京的这帮朋友一起吃个饭喝个酒道个别,第二天提着行李走了。

去哪里?

想了想,离开是因为这里不适合生活。那么接下来,就去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吧。那感觉,就像是扎了根就不想走。

当被问到“哪座城市是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恐怕会有大多半人毫不犹豫的把这一票举给成都。

在成都,有事业,有生活。

人生的节奏,都能被自己掌控的刚刚好。

巴适!

用这个词来形容在成都的生活,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平日里早晚搓麻,吃食得是重油重辣,一到周末,还得找个特别的地方,乘个凉再喝碗茶。

地道的成都人会告诉你去哪儿都别去锦里,这道理就跟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会告诉你去哪儿都别去天安门是一样的,放眼望去,乌央乌央的全是人,景没看好还出了一身的汗。

换城市,还得找个清净的地方。

比如北京的颐和园,比如成都的文殊院。

说来也巧,他到了成都,就遇到了两个朋友:一位是做房地产的,一位是做设计的。找个闲暇日,几位约着去文殊院喝茶。

出门时,注意到了紧挨着院子东墙的这个院子。

抬眼看门牌号:珠宝街28号。

走进仔细瞧,里面可是别有洞天。

图为修复后的入口前厅,现为“龙园”。

这是个标准的三合院落,拥有典型的川西穿斗式木结构。南北向五开间,西侧四开间、东侧为一凉亭接游廊围合,分前、中、后三院落,且保存完好。

图为修复后的三合院落(庭院未改动),现为“龙园”。

院中央种着4棵老树。

1棵是香樟,另外3棵是银杏。

图为修复后的三合院落(庭院未改动),现为“龙园”。

像这样的老宅子,在成都目前只保留有7座:酱园公所街56号、头福街39号、五岳宫街21号......

还有这个号称“王座”的珠宝街28号。

既然被叫做“王座”,自然来头不小,看看年头和上家主人,各位就明白了。

年夏天,清政府因为路权问题与民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在乱哄哄的政治环境中,巴金的父亲辞去了县长一职,带着7岁的巴金回到了成都,借宿在他的祖父家。

巴金先生全家福

彼时,巴金祖父李竹西老先生的住所,正是这座青瓦屋面的三合院。

宅院的占地面积约有多平米,屋顶铺满了小青瓦。没有官僚的奢华装饰,整个院子显得平实而安静。

这里最多时曾住着四代人,包括二十几位长辈,三十多个小辈儿,外加四五十个佣人。

熬过战争,历经文革,在动荡的岁月中,父辈祖辈们懂得“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古训,不问门外事,只在小院中自成一统,这也让巴金拥有了一个安然富足的童年。

花鸟鱼丛、琴棋书画、与世无争。

这样一个文人理想的院落,不仅陪伴了巴金的一段童年时光,更是在日后,出现在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的长篇小说《家》之中。

《家》的原型地、小说主人公觉慧在院子里看蝴蝶的场景,就是巴金童年的真实写照。

年《家》剧照

3

“回归心灵的深深庭院”

院子属于国家文化遗产,三个人合计着要做方案参加竞标,以此争取到院子的修复权。有多拼呢?这么说吧,这三位连聘带请的组建了一个30多人的专家团,用5个月时间,光是在设计上就提了多条意见,设计图纸摞起来足足有半米高......

终于,方案过审了。

接下来,就是改造了。

作为发起人之一的胡若愚先生,同时也担任着本次改造工程的总设计师。起初计划用半个月时间做完拆除、填补工作,没成想由于老宅子空了太久,很多细节方面的活必须得请专门老木匠完成。

如此,胡先生请来了两位本地手艺最好的老匠人,协助他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才大功告成。

外表修复了,接下来就是内饰了。

不破坏古建筑的风貌,还能让现代人住得舒心。该如何把这个院子打造成适宜居住的隐居地呢?

3个非酒店科班出身的人用看似最“笨”最“贵”的方法——自掏腰包去各大品牌五星酒店中睡一晚,总结出他们理想中的起居内饰。

将原建筑的吊顶拆除,将裸露出高挑的木条悬梁修补、上色。

以木框绢丝,以硬包饰面,如此设计,可以将所有管线完美的隐藏起来。

拆除厢房朝向内院原有的木门窗,改换上隔音、采光良好的铝木复合门窗。所有屋子里都铺有地暖以及安装的新风系统......

在设计前厅与多功能厅时,3位还请到了当年给东方明珠和老上海市政府设计灯饰的老师傅们,来制作灯饰。

如此,从开工到完工,前后又花了13个月的时间,终于让这间“三合院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各位面前了。

面貌换新了,自然名字也得换新。

“上喜龙园”,3位创始人赋予这座老宅的新名字。“上喜”是公司品牌名,而“龙园”则是前中国国家画院龙瑞院长亲笔题字。

年初,万事皆备,就在3位筹划着何时正式对外敞开“龙园”大门时,发生了一件机缘巧合的事。

年初,成都下了一场大雨,有两位过客误入院中,暂求避一避雨。

周宏松请他们坐下来喝茶。

闲聊时,得知原来其中一位郭姓画家,正是巴金老先生的亲戚,而隔壁的文殊院,也是这位的父亲在文革时期尽全力保护下来的。

一杯茶的时间,能聊出了这么多故事。由此,周宏松便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住不住的,认识不认识的,都可以来“龙园”喝他泡的茶。而作为交换,喝茶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他听。

一来二去,周宏松结识了不少朋友,也促成了不少生意。

4

“时间与空间里,

每个人都是寄居者”

转回话题来说客房。

年正式开业后的“上喜龙园”只设5间客房,面积从65至75平米不等。客房的名字分别为“胭”“蓝”“黛”“绿”“翠”,如此以“色”示人,颇具新意。

“黛”

“胭”

“绿”

每一间客房的色调与家具摆饰,都与名字中的颜色有关,最明显的莫过于起居室内长沙发。但凡你忘记自己住的客房名字,去看一眼沙发的颜色就好。

起居室内的沙发选用的是意大利GamFratesi工作室的作品,至于椅子,同样也是分别选用意大利品牌Esedra和Knit。

“胭”

“蓝”

“绿”

“绿”

影音设备选用的是BangOlufsen。

“黛”客房横向轴线贯穿客、卧、浴空间,而客厅开合的圆月造型电视柜移门,与对面亭子中景壁的圆形龙纹logo遥相呼应。

“黛”客厅

“黛”卧室与客厅连接处

“黛”卧室

“胭”与“蓝”的房间设计极为相似:均以更衣间为屏障,分隔前后厅。二者不同点在于色调运用,一个偏暖偏柔,一个多清爽。

“胭”客厅

“蓝”客厅

床架四周的白缦被随意挽束着,营造出一种“巴适”的氛围。

“绿”卧室

走进浴室,便可看到全套来自德国的Duravit卫浴系列。

“翠”浴室

“绿”浴室

洗手台由铜管框构而成,铜镜悬吊,时尚同时又具几分古意。

“胭”卧室

“蓝”卧室

台上摆放的是菲拉格慕(Ferragamo)在8年推出的TscanSoul系列的卫浴用品。这个系列以柑橘香为主,带着一点点甜味儿。

清晨沐浴,可以为身体带来一整日的清爽。

在“龙园”,拖鞋要细分成3种,一是在院子里纳凉时穿的草编拖鞋,二是用于沐浴的胶拖,还有薄底儿棉拖。

出了屋门,就是院子。

眼瞅着夏天临近,傍晚在院子里纳凉就变成了件幸福的事。

室外不冷不热,空气也是润润的,拉开五门,在院子里坐坐,手边放着泡好的茶,小风一吹,简直是舒坦。

“栖”和“奕”分别为“龙园”的前堂和多功能厅。

前堂正门

多功能厅

在设计手法上,二者采用四重玻璃感应门,周边茶色贴膜,中留透明圆洞,开合之间,突显空间的中轴,又有穿越古今的意趣,同时墙面内凹的圆形博古架进一步呼应圆月的主题。

“龙园”中的餐厅位于西厢房。

在这里,各位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川味家常菜或订制私房菜。如果你想自下厨,也没问题,各位只负责点菜,6位管家们会事先将原料都备好。

特别要强调一下,虽然“龙园”中只设有5间客房,但管家却有5、6位。其中还包括从欧洲飞来中国读书,没成想毕业之后就嫁成中国媳妇儿的罗娜。

中:罗娜

5

告别北京之后的第三年。

周宏松每天都会在院子里泡茶,和住客们聊天,一遍一遍给不同的人讲述的“龙园”的故事。

他偶尔也会亲自下厨,处理空运来的海鲜,给住客们做他的拿手菜。

遇上住客休息的时候,他会在院子里坐下,等着那一对儿斑鸠来喝水,或者喂喂那三只猫和池塘中的锦鲤。

忽然听到门铃声响起,他缓缓站起,走向大门。

即将见到的,又将是一个全新的面孔;

即将听到的,又将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谁说不期待呢

曾经向往的生活、把控住的人生,不过如此。

成都上喜龙园

回归心灵的深深庭院

¥2,/双人1晚套餐

套餐包括

翠、绿、黛、胭、蓝主题房间住宿一晚

精致双人早餐

1对1管家式服务

庭院品茗

晚安宵夜

赞那度独家伴手礼

文殊院抄经

青城山或牧马山高尔夫球场会员待遇(需要提前预约)

本文来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zx/76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