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不可以根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67180.html一 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太行山深处的一所中学工作,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学校所在地就是大名鼎鼎的“朝阳沟”,是豫剧《朝阳沟》的作者著名编剧杨兰春的故乡。 后来,那里开发成了朝阳沟旅游区。每天游人不断,小车一辆接着一辆。但这些都市来客只是尝点儿野菜野味,到山上转一转,或是天热的时候在农家小院住上几天。而且只限于春夏两季。 其实真正的美不是来去匆匆的游人能感受到的。秋季晴朗的早晨,有时我去街上买馍。常常看到村边的山洼里,一缕缕淡淡的云飘逸出来,河滩里清澈的小溪哗哗地流着。每当此刻,总让人想起那句诗:“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阴雨天最美。 苍茫高峻的大山被无边的白云遮盖,只隐约露出个山头;白云似水一般,在山头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流来流去,模糊了二者的界限。有首老歌叫《高山上流云》,歌词我记不清楚,歌名却正是眼前这醉人的景色! 夜幕来了,小雨无声。 看着云雾中静静的大山,我有时会出神很久。现在想来,彼时彼景真是此生绝难再有的享受。有年夏天刚开学,闲暇时我坐在街上和别人闲谈,忽然发现远处的山头上着火了,一大片一大片红色的火焰熊熊燃烧着。我很惊讶,问村上人山上怎么着火了。他抬头向远处看了看笑着对我说,那是山桃花开了。真美呀!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壮观,这么鲜艳的山桃花海!然而那片山桃林所在的大山极高极远,想要上去看看只能是一种奢望。 景区在村子西面的山沟里。天热的时候,我常步行到景区里,然后沿着一道道陡峭的台阶爬上高山,来到一座小亭子里乘凉。 高山上风大,确实很凉爽。 有次我还看见两只很大的黑蝴蝶结伴而飞,在那么高的空中悠闲地飞翔、追逐、嬉戏。很有些梁祝化蝶的味道。傍晚的时候,站在亭子上,看着寂静无声的山谷和橘红色暮霭下那默然矗立的几座山峰,不禁深深赞服凉亭柱子上刻的那两句古诗:“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出自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村行》)。 早上,我常常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小路跑步。小路两旁是布满红色鹅卵石的河滩,清澈的小溪在河滩里永不疲倦地流着。山上树丛中的小鸟欢快地叫着,声音清脆悦耳。 空气,也出奇地清新。 二深山里,冬天特别冷。 我们取暖做饭都是用很简陋的小蜂窝煤炉,十元一个。晚上怕中煤气,就把煤炉提到外面。躺下后感觉头发都冻硬了,一摸还咯吱咯吱响。早上一看,枕头边的水杯里、水缸里、脸盆里都结了一层冰。湿毛巾也冻成了铁板一块。 冬天学校的自来水就不流了,吃水要到街上担。我在家里肩膀上几乎没搁过担子,在朝阳沟一连担了三个冬天的水。一开始担水不得要领,常被熟悉的老乡拿来和银环做比较。 水源在供销社西边,路上经过银环、拴宝的石膏塑像和杨兰春的旧居。那时候,那里还不能上网。也没有信号塔,不能用手机。无聊的时候只好去看会儿电视,看会儿影碟。或是从小得可怜的图书室里拿本无味的书看会儿。 最常看的书,也是生平最珍爱的一本书,是龙榆生编的80年版的《唐宋名家词选》,那还是初中时和别人换来的。书已经多人手,泛黄的书皮上有很多破损,都被我用透明胶带仔细修补过。扉页上有“王梦龄购于新疆呼图壁”这一行苍劲有力的钢笔字,也不知此公是何方雅人。 青山、云海,都笼罩在暮春淅淅沥沥的小雨里。捧着这本书,在灯光暗淡的斗室里静静读,细细品。当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毛滂的《惜分飞》里有两句词在那一刻打动了我,“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也许是作者勾绘出的孤单寂寞之感击中了我的心吧,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它。 在朝阳沟做了三年饭。 头一年一天三顿炒土豆吃。校长对我说,你换换样儿,别吃出毛病。可那里卖菜的少,村民都是在自家地里种些南瓜土豆和白菜豆角。同事们的碗里,也很少出现绿叶菜。 在那儿的最后一年,我同时教着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语文。课太重,没时间做饭,就一天三顿吃挂面、方便面。 学校偶尔才放一天假。别人都回家了,我路远不能回,就在学校捣鼓点儿好吃的。如炖排骨、炖肘子、红烧肉、回锅肉之类,聊以解馋。但不成功的次数也挺多。都是看着一本《吃的艺术》瞎琢磨的。 现在我也能拿出几个像样儿的菜了。要感谢那段生活。 三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做事又莽撞,因此还遇了几次危险。 一次,一个叫渠沟(另名东峧)的村摔死了一头牛。村民开着三轮拉着牛肉到学校卖,我在班上上课没听见。当我知道时,人家早走了。我想买几斤带回家让母亲吃,就借了辆自行车去了。同事劝我别骑车去,说太危险,我也没有当回事。 到半路就后悔了。渠沟村的山坡路很陡,也很远。我满头大汗,浑身湿透,上半身趴在车把上推着车往前挪,两条腿都软了。问路上一位带着孩子步行的大姐:“渠沟村快到了吧?”大姐说:“还远呢。”顿时心凉了半截。 买好肉返回时,我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骑着车下山。那山坡路坡度大概有45°吧,我把车闸捏死了,速度丝毫没减。停不住,又不敢也不能半路跳车。左边是乱石密布的山涧,右边是陡直的山坡。只好求老天,别让我窜到山涧里,拐弯处别出现牛或三轮车。 这是平生最惊险的一次。 周末没事干了,就去爬山。 朝阳沟的山太陡峻。有次我独自去爬山,看着周围优美的景色,不觉越上越高。后来没路了,便弯着腰,手拔开小灌木攀援而上,最后来到了山顶的巨石下。巨石是笔直的,无法攀援,四周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上不去了,可是竟然也下不来了。转来转去,又怕从一侧的悬崖上摔下去。 后来发现有一条土沟从灌木丛中穿过,一直通向下面。看不见底,不知道有多深。我往土沟里扔了一个石头,很久才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 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只好从沟中间坐着往下挪,两只手抓着沟两旁横生的小树枝。慢慢挪慢慢挪,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安全下山。 后来我曾打听过这土沟是怎么形成的,有的说是为了从山上往下运木头弄的,有的说是下大雨时水冲的。感觉还是后者比较靠谱。 还有一次,去乡里找会计办事。不巧,会计去邻镇了,于是我坐着一辆带蓬的三轮车去找他。半路上,对面一辆三轮和我们擦身而过,我看见会计就在那辆车上。我喊司机停车,可是车噪音太大又隔着铁板,他在前面根本听不见。我没有迟疑,直接从车上跳了下去。 当时车速很快,我跳下后就仰面朝天地摔在了地上,后脑勺狠狠地从地上碰了一下。当时是冬天,但地上没有雪,到处都是鹅卵石,这一下摔的真够疼。对面的三轮车就在那一瞬间停了,车上人全部下车跑了过来,大概以为我死了吧。在地上躺了估计有两三秒钟吧,我就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跑了过去。 会计是个很忠厚的老哥哥,他把我责备了一顿。 现在想想,还觉得后怕。 四那时候和学生的关系特别好。 有次,我去看望一个生病的学生。这个学生品学兼优,还是班长,但家境不太好,我曾替他付过学校的住宿费。他家住在一个山脑上,到村里时天已经黑了,学生全家都很感动。临别时,学生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拦住我非让吃了饭再走。无奈只得吃了碗加了鸡蛋的方便面。结果骑着自行车回去时出汗受了风寒,感冒又发烧,一连好多天难受得要死。 还有一次印象也比较深。那天下着大雪,放学后我去一个叫“大羊圈”的村子家访。村子也在山头上,去一次不容易,所以一下走访了好几户。其中有个学生父母都没了,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说到学生父母时两位老人都落泪了,不过我对他的表扬还是让老人们很高兴。在朝阳沟的三年,我走遍了那里的每一个村子,大部分学生的家都去过。就连那三年的“元宵节”,也都是在那儿一个叫“梁沟”的村子里度过的。 学生们对我也非常好。只要在村里见了我就会跑来找我,争着抢着拽着我的胳膊往家里拉,让去吃饭。冬天缺少蔬菜,有些本村的学生就拿来了他们自己家种的大白菜。 当年的学生们现在都已经长大了,有些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母。虽然十几年不见,我仍然能在第一时间叫出他们的名字。 前几天,联系上了那里的一个学生。曾经有一次她和一个男生打架了,两个人都被我训了一顿。晚自习下课的时候,我离开了一会儿。回来后一个女生拼命给我使眼色,示意我不要喝水。事后才知道是那个挨了训的女生往水杯里放了东西。我说:“当年你放我水杯里的是土吧?”她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说:“不是啊老师,是粉笔末。”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些倔强而朴实的孩子,忘不了那一段段真挚淳朴的师生情义,这是我记忆中永恒的珍宝 五03年闹非典,我包的是木作村。每天步行五里到村里去收情况表,了解学生们的健康状况,捎带布置和检查作业。 令人无奈的是,那段时间工作上也出了情况。使我身心疲惫,终日苦闷不堪。 一天上午,第二节下课后,学生们在操场上做操,我在二楼趴在栏杆上看。 忽然抬头一望,发现周围的高山全绿了。只是一夜间的事呀! 正对着学校大门的青松岭上,大片大片墨绿的,全是松树;淡青发点儿白的一片,是杨树林;还有黄绿的,青色的……各种各样春天的颜色披在了大山上。 梨花也烂漫了,一树一树的白花,好像是盖了满树的雪。 只有山脚的几棵柿子树,黑黑的枝丫上还没有一点绿色。 地里的青菜正绿,顺着河沟岸,山脚边,到处都是。 东边远处的大山,连绵而去,似远而近。在阳光照耀下,都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想起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而眼前这烟,却是一种模糊的蓝色。淡蓝色烟雾笼罩下的大山,也被厚厚的绿衣盖严实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虽然“非典”还没完全控制住,挫折还没有远去,但人的生命也像这大自然一样,虽然有风霜雨雪,枝零叶落,但阳光,是永恒的,绿,是永恒的。我应该振奋起来,去奋斗,而不是沉沦。 六04年夏,调令来了,我可以回家了。 回学校收拾东西的时候,我把平时读的书和画的素描送给了学生们,嘱咐他们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学校。学生们知道我要走了,有的当场就落泪了。看着他们,我的心忽然有些难受。 坐车离开的时候,我默默地看着周围熟悉的景色渐行渐远,直到完全不见。忽然意识到,这次离开,也许就是永远!再来时,也只是个游客了。 一晃,又是许多年过去了。从我到朝阳沟的第一天起,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三年。这期间,物是人非,变化的太多。但我一直把朝阳沟当做我的第二故乡。偶尔遇到那边的人,我感觉都像是亲人一样,分外亲热。听到人家娶媳妇放豫剧《朝阳沟》选段,也有种莫名的喜悦。 因为,我也曾是一个朝阳沟人! 这是一辈子的缘分,老天已经在我的灵魂深处打上了“朝阳沟”的烙印。 我爱朝阳沟!我爱那里的山山水水,更爱那里的父老乡亲!永远,永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zx/64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