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专家在为村民讲解养蜂技术。

  □本报记者谢勇勇陈纪元杨小敏

  初夏,花海如潮。北盘江的两岸,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养蜂房错落有致,一个个蜂箱如同绿色棋盘上的棋子整齐排列;成群结队的蜜蜂飞舞采蜜,蜂农们笑脸如花……

  当前,六盘水蜂产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在创建生态农业中起到什么作用?下一步,如何把“小蜜蜂”做成大产业,推动全市蜂产业健康发展?日前,记者走访了蜂农及有关部门。

  27年以蜂为伴

  成就“甜蜜事业”

  又是一年采蜜时,水城县新街乡二台坡村的养蜂人石永光开始忙活起来。27年的养蜂生涯,让现年52岁的石永光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蜂王”,在他心里,养蜂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一份梦想。

  年的一天,石永光上山干活时遇到一群蜜蜂,便将它们“请”回了家。从此,他和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养蜂1箱发展到现在的多箱,从3元/斤的蜂蜜到现在的元/斤。20多年来,石永光与蜂为伴,不仅成就了“甜蜜事业”,还为当地蜂业发展和带动乡亲们增收作出了贡献。

  每天清晨五点半,石永光就起床看蜜蜂“出勤”。他告诉记者:“蜜蜂爱在晨光时分出动,飞向深山采蜜,10多分钟就能返回,带着花蜜,从箱子底下特定的小门爬进去。”

  养蜂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疏忽大意,石永光也亏过。“农户给果树喷洒农药治虫,蜜蜂采蜜回来成群死亡……”年,他的20多箱蜜蜂“全军覆灭”,直接经济损失达2万多元。

  多年的养蜂经历,让石永光成了一部养蜂“活秘籍”。为了寻找新的蜜蜂加入,他每天都向深山进发,在洞穴的角落里寻找蜂窝,找到目标了,就把它们“请”回家。他家的蜂箱,也与其他人家的蜂箱不同,是用石头砌成的,上面长满了青苔。“养蜂要让它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才能产出原汁原味的蜜!”石永光说。

  现在,石永光将养蜂的手艺传给了儿子石仓楼。

  “今天找到了3窝,收获还不错!”采访当天,石仓楼抱着3个蜂巢兴高采烈地从山上赶回来。石永光的妻子说:“仓楼最多的一天捉了7窝,一窝元,一天就赚了元,去年抓蜂就赚了几万元。”

  石永光家的蜜蜂一年酿蜜一次,一窝酿3斤左右,每斤元,一年收入有元左右。每年酿的蜜,10月份之前就卖完了。

  石仓楼告诉记者,父亲现在的心愿就是把当地的养蜂产业做大,“父亲正在把养蜂技术传给老乡们,村里有两户人家已经学会了。尽管如此,二台坡的蜂蜜依然供不应求。”

  发展养蜂产业   凉都独领“蜂骚”

  养蜂助推脱贫攻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3月4日,“六枝蜂会——贵州蜂产业论坛”在我市召开,来自中国养蜂学会和省内外的养蜂专家学者齐聚六枝特区,共同探讨如何将蜂产业与生态、扶贫等融合发展。

  据了解,世界上与人类食品密切相关的作物有三分之一以上属虫媒植物,养蜂是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农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目前,我市境内主要蜂种有意大利蜂和中蜂,而中蜂养殖是我市传统养殖物种之一,我市存栏约为1.5万群,均由养殖户和公司开展活框养殖。

  “蜜蜂对生态的要求非常高,有蜜蜂的地方说明生态很好!”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葛发权谈到养蜂业与创建生态农业的关系时说,农作物通过昆虫授粉可以提高产量,改善果实、种子品种,提高后代的生存能力,对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葛发权说,“工程”的推进,为我市蜂产业发展和创建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目前,全市主要蜜源有油菜、猕猴桃、桃子等数十种。随着我市环境改善及蜂业逐渐被重视,蜂业加旅游、蜂业加精准扶贫、蜂业加种植业等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蜂业发展的新方向。

  如何让养蜂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葛发权建议,可成立蜂业发展公司,建立专业的蜂业技术及管理团队,对养蜂产业统一管护;建设蜂业培训基地,存栏中蜂群,用于精准扶贫户及养殖户开展蜂产业培训;建设存栏群的蜂种场,用于精准贫困户蜂种来源及蜂群隔离、繁育、检疫等。

  此外,还可建立中蜂养殖精准扶贫基地。获得养蜂技能合格证的精准扶贫户及养殖户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周边精准扶贫户联合,开展中蜂养殖。根据每个精准扶贫户5群中蜂2年使用权的优惠条件,每个基地可由1—2个养蜂技能合格证持有者担任技术管理人员,联合10—20个精准扶贫户,向蜂业发展公司租借50—群2年中蜂使用权,参与中蜂养殖精准扶贫基地建设,变成中蜂养殖精准扶贫基地的股东,参与分红。中蜂养殖精准扶贫基地分蜂及蜂蜜,根据合同向蜂业发展公司出售。

  “随着养蜂技术的深化和推广,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老百姓,都能养殖10群蜜蜂,年收入00元左右。”葛发权说,目前市农委正以六盘水金凤柏自然牧业有限公司为实验基地,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开展养蜂研究,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可以预见,凉都独领“蜂”骚的日子不远了。

  “小蜜蜂”打造   脱贫致富产业链

  精准脱贫,关键靠产业。

  石永光说,北盘江两岸的自然生态极好,打他懂事起,每年春夏时节,山花遍野,十分适宜养蜂。早年间,村里很多人家都有养蜂的传统,但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外出务工的人逐渐多了,养蜂的人却渐渐少了。

  如今,养蜂业在当地为何又悄然兴起了呢?石永光说,这是托了“工程”的福。

  近年来,北盘江两岸陆续种植了桃、李、杨梅等果树,蜂群“不请自来”,新街乡抓住这一大优势,着力打造养蜂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脱贫路。

  据介绍,新街乡党委、政府依托境内资源优势,制定了以发展蜜蜂养殖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方案。去年年底,水城县农林投资有限公司出资购买了箱蜜蜂,采取“三变”模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分发给新街乡大元村户贫困户养殖,近期还将采购群蜜蜂分发给各村贫困户。

  大元村村支书秦虎说:“以前大元村产业单一,贫困户脱贫致富难度大。这不,一听说村成立合作社养蜂,岔沟、柑子林、大寨、岩脚几个村组的村民立刻积极响应,你2箱,我5箱,都来报名‘认养’蜜蜂。”

  “我们一家6口人,只有1亩多土地种,全靠我一个人在外做泥水工养家糊口,如今政府给我们提供养蜂平台,我们当然高兴了,一下就‘认养’了5箱!”大元村岔河组贫困户陈雷国说,他将把传统和现代养蜂技术融合,提高蜂蜜的产量!

  作为大元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之一,彭永达把车开到养蜂基地,以车为家在这里“照顾”蜜蜂。“以前开过车,做过生意,现在就是想在家做点事,和乡亲们一起赚钱。我请教过好多养蜂高手,说这个产业肯定能赚钱!”彭永达的话很实在。

  为提供稳定的蜜源,新街乡全力打造了“园中园”,园中将种植枇杷、桃树等27个品种的经果。“希望通过小蜜蜂,‘飞’出一条致富路。”新街乡党委副书记王安彬表示,目前,乡里正在积极谋划申请商标,力争将境内的蜂蜜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不仅是在水城县的乡镇,在我市其他县、区(特区),养蜂这条脱贫致富的路都在延伸。

  六枝特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今年将发展0余户实施蜜蜂中蜂养殖6.2万群,年产值将达0万元,直接帮助余户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位于盘县的盘州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培养发展强群蜜蜂箱,由户农户入股合作分散养殖蜜蜂;年计划培养强群蜜蜂3箱,带动户农户入股合作。

  记者手记

  追蜂人,追的是致富的梦。

  以前,“甜蜜的事业”一点也不甜,甚至很苦:散装零卖,一年辛苦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原始的养蜂技术,传统的推销方式……好东西窝在了深山里,始终难以走远。

  六盘水的蜂农,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甜蜜的事业”真的变甜蜜了!

  如今,养蜂形成了产业,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合作社出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出现了,蜂农的生活得以改变,精细化的管理、专业的包装、现代的营销手段……记者相信,很快,深山里的蜜将香飘千万里,蜂农的荷包也会越来越鼓!(稿件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那家医院
治好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zx/6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