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年,再次进行修订完善,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 根据纲要,朝阳区教委和我中心合作启动“逆风飞翔少年成长计划——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项目,推动朝阳区各中小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参照,开展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品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积极心理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主张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希望与乐观、好奇心、创造力、自制、韧性、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等。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发扬身上的积极因素,使之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继前期在一些学校经过试点摸索后,我们初步完成了《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课程研发,为了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在整个区域推广,10月11到13日,朝阳区首期骨干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训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展开,旨在培养“种子”教师,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积极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宝贵建议,继续修改完善,然后全面铺开。 图为李旭培主任讲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概述 三天的课程中,老师们积极参与各个活动,体验课程的各个环节,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感想,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对之后课程的完善和实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图为老师们积极探索自己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做教师的应该像果园的园丁精心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树,爱护它的每一枝、每一叶那样,爱护和保持孩子身上的一切好品质。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不是原谅他们的一切缺点和错误,也不是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休止的说教……真正无微不至的关怀,应该是培养儿童优秀的道德品质,并不断地使这些品质得到巩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zx/61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