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贤 和学生在一起 杨华贤的父亲也是教师,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好老师。做教育这么多年,杨华贤渐渐发现,自己和同事跟父亲那个年代的教师不一样了。 循着天性去做教育“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自由、自然的教育,而不是单一的教书。”杨华贤觉得,学生不是加工品,老师不能拿着刻刀将他们雕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在她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是一朵花、一株草,拥有各自独特的芬芳。 诚然,她也不认同教师是园丁这个说法,“教师不是修剪花枝,而是循着各种花草的天性,让他们长出自己该有的样子”。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化繁为简,“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杨华贤十分向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那种自然之美。 教师这个职业很劳碌,肩上的担子也很重。因此一些理论认为,教育需要模式才能高效。杨华贤却觉得,教育不应该有模式,而是自然发生的。她不希望自己的存在仅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想让教育具有诗意。她也总会想起孔子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也是她的理想。 她说,诗意的教育,拥有自在的心境,是一种回归,可以帮自己找到来时的路,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讲小说的叙述类型时,杨华贤没有枯燥地讲小说,而是通过播放电影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伏笔、巧合等的妙用。一部经典之作《美丽人生》,不仅让学生在观影中领会了写作类型,还领悟到了追求幸福、热爱生活、乐观坚强、勇敢无私的价值观。 诗意人生需要一颗善感的心走在路上,看到路边的一片树叶,或石缝里钻出的一株嫩芽,杨华贤都能有感而发,提笔写一篇诗歌或小文。 无论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杨华贤始终保持一颗善感的心。在她的世界里,如果生活只有物质,心灵会很空洞,她希望生活能多些诗意。 不能让学生为学习而学习,在达到考试目的的同时,还要给他们今后的人生以启迪,让他们的生活更高远、更具诗意。这是杨华贤的教育理想。 “学生有灵魂,不是运算符号的机器。”杨华贤希望学生的人生也是充满诗意的。而语文,就是通过触摸文字的形式,让学生揣摩不同语言的韵味,培养一颗颗善感的心,从而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一种诗意的表达。 阅读课上,杨华贤不时列出一张书单推荐给学生。周国平的散文带有哲学的意味,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学生写作有帮助;《吕氏春秋》讲事理,对为人处世大有裨益;而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她的重点推荐书目,“随便两三句话,都能引起你的共鸣,让你思绪万千”。 每读一部作品,杨华贤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写自己的感悟,写读书笔记,甚至是纯粹的摘抄都可以。久而久之,同学们看书时会对书中的句子做批注,还会跟其他作品的相似句子做比较,或者几个人一起谈论,得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来源:华龙网 欢迎您继续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