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小作家——六年级篇 静静地盛开六(1)班何哲 ——读《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 几枝小蓝花,在几只因原则而死的羊的身边无声无息地开放着。它使这种死亡变得忧伤而圣洁。 ——题记 一群饥饿的羊,面对一片长得高贵诱人的天堂草却不肯将头低下,若干天后,竟一只只壮烈地倒毙。读了《山羊不吃天堂草》后,我想,这也许就是原则的意义吧。 明子、黑罐与三和尚师徒三人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进入城市闯荡谋生。在他们打拼之时有许多真善美,假丑恶不断地涌现 出来。整部作品回荡的是歌颂道德和正义昂扬的旋律,高奏的是人格力量最终胜利的铿锵乐章。 合上书,闭上眼,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明子,立刻出现在我眼前。他像生活中刚步入社会的那些青春懵懂的少年一样,曾经叛逆过、疯狂过,也曾在受到委屈时悄悄地进行报复,在看到他人有难时不计报酬地施以援手。作为一个被城里人鄙视、唾弃的“乡巴佬”,金钱的利益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眼前。为了给家人还债,他欺骗了对他十分信任的雇主,卷着元押金逃跑了。可是,在走进教堂时,他突然想起了让他们家破产的那群山羊——那是一群有骨气的山羊,面对美味的天堂草,因那不是自己可以得到的,纷纷在饥饿中倒下……画面唤醒了本来可能在那黑暗的沼泽中越陷越深的明子,他毅然选择了坚持做人的原则,放弃了那诈骗的计划。 呵!“天堂草”,多么高贵的草!它就像人生路上的各种诱惑,金钱、权势、地位、荣誉、利益……但如果他们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那心底是否会歉疚不安呢? 记得三年级时,妈妈带我和妹妹去文具店买文具。妈妈让我我和妹妹每人挑选两只水笔,我选了花样别致的两支,妹妹却拿了外表不起眼的两支。 回到家后,我十分得意,拿着两支笔轮流写着,不想,却发现在老师要求我们买回的两只“蓝笔”中,竟混着一只黑色的!更“不幸”的是,我买回的笔就如一个“绣花枕头”,外壳漂亮,笔芯的质量却很差。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我没有反思买笔要看重质量的道理;相反,第一个跳进脑海的是去把妹妹的那支笔“拿”过来用。这念头如粘在眼前的一粒灰尘,挥也挥不走。 终于,趁妹妹睡着后,我蹑手蹑脚地从被窝里爬出来,小心翼翼地在妹妹的铅笔盒里翻找那支笔。整个过程我做得特别轻,生怕惊醒了妹妹。拿到后,我把它藏在书包里层的一个破洞里,这个破洞里只有我知道。 事情做得天衣无缝,可是妹妹第三天数笔时便发现了异常。那几天,我每看见妹妹在找笔,心跳就加速,那剧烈的“咚咚”声有如一只皮球从高空落下后发出的巨响。我甚至感觉自己的心脏要蹦出身体了。晚上,噩梦袭来,都与笔有关。 那几天,破洞里笔如警报器时刻响在耳畔,我不敢正眼抬头看妹妹,不敢与妈妈提到“笔”这个字……终于,一个晚上,我忍不下去了,又偷偷地把那支笔放回妹妹的铅笔盒。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真美妙! 天堂草静静地盛开在山坡上,也静静地开在我心中。 钟晓燕老师点评: 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有人读出的是真情,有人读出的是沉重,有人读出的是正义,有人读出的是理想……何哲读出的是原则,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这是何哲同学暑期写的一篇作文。她在阅读中汲取文学营养,更是在阅读中发现成长,这样的阅读是融入了情感与灵魂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便犹如在与崇高的人对话。 刹那的永恒六(2)班朱妍 我醒了,眨了眨乌溜溜的双眸,望着无尽的黑暗,却油生出满心的欢喜—— 正想迈动脚步去探究新奇的世界,却又被层层柔韧的种皮包裹着,我不断地摇晃,不停地挣扎,可无论我如何折腾,它却不受半分威胁。 不记得过了多久,我打破了“牢笼”——四处尽是黑暗,尽是湿滑的土壤,时不时还有几只蚂蚁行色匆匆地路过……我渴望阳光,渴望友情,却又被深不见底的寂寞与重重障碍束住了自由。凭着一股子勇气与坚决,靠着点点滴滴的缓慢进程,我努力汲取着水分,让自己成长,成长……直到一米耀眼的光线穿过泥土—— 我扬起了笑脸,一点一点地扒开湿土,钻出了地面,贪婪地嗅着夜间略带湿滑的空气,夜空中的月光洒在我身上,不禁感叹,生活真是美好! 在我的童年历程中,世界中的万物——露水、草木、蜂蝶,还有主人日日夜夜的悉心呵护,都领着我慢慢熟悉这个陌生的世界,它们都惯着我,让我学会热爱生活…… 渐渐地,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任性的小女孩了,嫩红色的细叶装饰我的衣裙,青绿的圆锥形花苞成为了众“花”眼中的靓丽风景,一想到自己即将绽放,就怎么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又是一个夜晚,正是我最爱的时候,细碎的月光恰似一泓清泉,清脆的流水声淌在我心房,一分一秒逐渐逝去,我也开始蜕变——在花房中,我一片片梳理着花瓣的颜色,直到准备充分,才慢慢展开……小巧的花瓣一朵朵衔接得天衣无缝,每一朵都如雪般的洁白,似玉般的无瑕,逐渐绽开,慢慢褪去所有尘埃与伪装,全心全意只为这一刻的绽放。露珠缀满面颊,随着脸颊缓缓滴落……一簇袭人的香气窜出,引来主人、蜂蝶,还有我的朋友们,我向他们挥手示意,给予他们最灿烂的笑容。 转回身,轻叹,我仰起虔诚的小脸,凝视漫天星辉,心中满溢的——尽是剪不断的留恋。困了,倦了,我合上眼,垂下头,一步步走向尽头…… 我不悔,不悔我是一朵昙花;也不怨,不怨自己一生如此短暂;这是我的生命,注定将美丽留给万籁俱寂的黑夜;这也是上天的恩赐,让这刹那间的璀璨铸就了永恒…… 俞迎春老师点评: 这是六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小作者是我们班的“才女”,但当我翻阅其作文时还是忍不住一声惊叹,惊叹于小作者的奇妙构思,惊叹于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惊叹于小作者绚烂多彩的文笔。 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昙花这短暂而又美丽的一生,以浓墨重彩的笔调描写了昙花的生长过程。如“眨了眨乌溜溜的双眸”、“细碎的月光恰似一泓清泉,清脆的流水声淌在我心房”、“露珠缀满面颊”;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昙花的努力生长“扬起了笑脸”、“全心全意只为这一刻的绽放”、“灿烂的笑容”,文章的好词佳句俯拾即是。当人们还在为昙花一现而扼腕痛惜时,小作者却以“不悔”、“不怨”揭示了万物生命的真谛,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胸怀感恩“上天的恩赐”,彰显了小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最是那梦里的糊麦粿六(3)班张浩 据说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总是惦记着家乡桐庐的小吃,我想,糊麦粿一定是叶老心心记挂的小吃之一。 每年五六月份,小麦收成的时候,江南水乡桐庐的各家各户都会磨一篾篓麦粉,拓糊麦粿。 糊麦粿是桐庐的传统点心,尤其是富春江南岸的农家,更将它视为上等美味。那薄薄圆圆的一张饼,吃法多种多样,涂上蜂蜜吃甜的,放鸡蛋葱花吃咸的。也可以放雪菜辣椒,豆腐干、萝卜丝,爱吃什么就卷什么。还可以放在锅里烙松,吃香脆的,或把它放凉,用开水泡,加上其他佐料。不论怎么吃,这糊麦粿都是十分美味。 糊麦粿不但能当主食,也可以作干粮,上山挖笋、砍柴,都会带上糊麦粿充饥。另外,来客人时,糊麦粿也是一种待客的佳品。 这小小的糊麦粿虽说味道好,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是往面粉里加水。这面浆,不能太稠,稠了下锅摊不开;不能太稀,稀了面浆到处滑。所以面浆中的水,定要加得恰到好处,这是只有老师傅才能得心应手的。然后是拌面浆,也是十分讲究,必须往一个方向搅拌,拌至面浆光滑柔顺,不粘锅。再一个就是油,要让锅呈一种“似油非油”的状态,如果油太多,面浆就会变成面团;油太少又揭不下来。人们多用桑叶或南瓜叶在锅中擦抹一层油,正好!最后就是火候,一定要让锅子受热均匀,不然糊麦粿就会一半烧焦,而另一半没熟了。 糊麦粿在桐庐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媳妇们做不好其他事还可以原谅,但来客人时摊不好糊麦粿,却是一件有损颜面的事;必称不得是“巧手媳妇”了。 不知何时,糊麦粿已逐渐消失了身影,即使能品尝到,风味也是大不如前了。常听有人感叹:怎么就不是那个味儿了呢?怎么就不像我奶奶拓的了呢?也许,爸爸、妈妈的奶奶、外婆拓的糊麦粿只能在梦里品尝了…… 吴胤峰老师点评: 一篇美文,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也让我忆起了离开我很久很久的外婆…… 这篇习作,是第二单元“传统习俗”的内容。我们试图通过一个小点来反映桐庐的习俗。张浩则是以他熟悉的“拓糊麦粿”来展现桐庐人的生活。“篾篓、拓糊麦粿、鸡蛋葱花、南瓜叶”,这些词读来就颇有桐庐味儿。深谙书法之道的小作者还用书画常用手法“拓”来表现“糊”的动作,音义结合得天衣无缝,乡土味极浓,让人拍案叫绝。“拓糊麦粿”——我们小时候不就是这么叫的吗? 张浩家一定有一个“拓糊麦粿”的高手,否则他如何能得知做糊麦粿的诀窍?如何能绘声绘色地描摹?我们相约:到时一起上张浩家吃糊麦粿去! 夜·山与水·母亲六(4)班孙婉清 吃过晚饭,我闲来无事,便去江边漫步。 此刻,一轮皎月嵌在夜幕之中,似一面玉盘,大而明亮。江水被照得波光粼粼,却显得十分安静,约是睡了罢。远些,是一座山,顺着江水而横,像一位同样沉睡的人…… “妈妈,江水为什么那么安静?” 当我凝望江水之时,耳畔响起一个声音,稚嫩,约是一个孩子。 “因为她的心很平静啊!”妈妈回答。 是啊,都说“心如止水”!能说出这番话的人,一定是个内心美丽的人! “哦。那么,如果她的心不平静呢?”孩子又问。 “那也有大山安慰她啊!” 水?山!我不由得感叹,这个妈妈,是多么烂漫,多么可爱,山有水的安慰,正如孩子有母亲的怀抱。想到这里,我的心却不如水那般平静了,泛起了丝丝涟漪。 “如果山也不高兴呢?”孩子接着问。 “那么……”妈妈愣了愣,随即,又有了回应,“他们会相互安慰的,相互说说不开心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孩子没有说话,只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心中的涟漪逐渐扩大,是啊,山和水,从来都相互依偎,水生气的时候,山会用他粗糙的手安抚她,当山痛苦时,水会用她温暖的怀抱帮助他。正如孩子与他的妈妈罢!正如我与我的妈妈罢!当我受伤时,妈妈会焦急地问我:“伤到哪儿了?还疼吗?”当我害怕时,妈妈会对我说:“别怕,有我在!”当我失望时,妈妈会鼓励我:“没事!再试一次吧!”…… 人的一生中,常有一些挫折,但只要有了母亲,就不怕! 我回过头,想看看那对母子,看到的是一排明亮的路灯。我突然明白,望了望不远处的山与水,离开了江畔…… 潘云群老师点评: 小作者以“江水为什么这么安静”为话题,引出山与水的自然统一,又借物喻人,歌颂母亲,感怀母爱,力达主题之鲜明。而偶遇母子,默闻对话,那本是作者儿时的自身经历。把曾经的稚想与现今的顿悟巧妙串联,可见构思之独特。小作者感情细腻且怀着悠悠的感叹,行文语言平实且带着淡淡的朦胧,仿佛把我们带入那美好的山水、夜色之间,欣赏作者的美丽心境。 生命的风景线六(4)班范天成 春花烂漫,杨柳垂青,我带着一缕缕春风中的惬意,独自去探访大自然里的美丽。 公园里,小溪边早已绿意无边,花团锦簇。这些姹紫嫣红的花儿咧开嘴,绽放着青春的笑脸。拂手而过,她们仿佛像是一个个精灵向我的手心跳跃而来。渐渐看清了她的花瓣之艳丽,她又凑你嫣然一笑,花蕊中的每一缕芳香都随风舞蹈,优雅飘散。我突然发现花的含义---即使风刮得再猛烈些,雨滴得再密集些,只要是在春季,在花季,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她们就会努力向世界展现她们的芬芳吧! 她们是翩翩起舞的舞者,但是她们可没有舞女的轻佻,而是将自己整个儿许给春天,为世界增色添彩。有一种风景是艳花。 “花谢花飞飞满天”,花在短暂盛放后是枯萎与凋零,但树似乎是永远是矗立不摇。树犹如一位沉着的男子汉。抬头,棕深的枝衬映着翠绿的叶,片片树叶,一处处渺小的青绿,连接起来,那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勃勃苍绿!粗壮结实的树干是我们共同的依偎。在树干的每一条沟沟壑壑中,一处伤痕,就是一段悠久的岁月。或许有千千万万无助的人都曾在枝下停过,但不管怎样,迎接他们的,永远是大树,宽广温暖的怀抱。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壮阔吧!在时间的悠长变迁中,树只会不变的把根扎得更深,把脊梁挺得更直,迎着风雨坚韧成长,有一种风景叫壮树。 黄昏是一天当中最绚烂的时刻。眺望天空,太阳的轮廓,并没有因为接近一天的尾声而收缩,依旧是天空中最闪亮夺目的风景。我似乎可以感到红彤彤的太阳闪射出的光线想要冲出云朵的怀抱,洒遍大地。在太阳落山的最后一刻,天边的云朵五彩依旧,像火红的炽热的火焰,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夕阳已临近山旁,但是光茫还是那么明亮。“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有一种风景是夕阳。 站在生命的风景线上,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真正美丽的事物。啊!人生与生命就该这样:青年时像花一样烂漫多姿;中年时像树一样坚韧不拔;晚年时依然有着奋斗到底的壮心!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 潘云群老师点评: 赞美自然,吟咏春天永远是我们心中驻留的美好一隅,轻轻一触便可欢快地跳跃。文中的小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他性格沉稳,好学求进,知识广博,是同学心中的学习偶像。“嫣然一笑、优雅飘散、矗立不摇”都是小作者走进大自然的独特而细微的感触。更让人惊叹的是,他能将自然中的花、树、夕阳比作人生的不同阶段,象征不同的生命呈现方式,赞叹生命如同春光一样,有色彩,有力量!这种力量一定是从小作者心中迸发出来的!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好会复发吗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