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6/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今天是大雪,冬天的第三个节气,自此进入仲冬,冬季严寒的本色进一步彰显。

雪为天地积阴之气所化,大雪节气不一定下雪,但却是阴气最重的一个节气。此时地面以上,阴气盛极,即将到达至高点,而地面以下,阳气向下潜藏,也即将到达最低点。这一阴一阳拉开的差距越大,其中蕴藏的能量就越大,像弹簧一样,所以民谚云“瑞雪兆丰年”,外面越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地底的阳气潜藏得越深,来年的庄稼长得越好。

人体也是这样,决定明年阳气盛衰的根本不是在开春怎么长,而恰恰是在冬季怎么藏,尤其是大雪节气,是阳气潜藏到底的时候,过了这十五天,到了冬至那天,阳气就开始往上升了,虽然只是一缕极细的阳气,但大格局已经变了,潜藏的势头也弱了。因此大雪节气的养生,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利于潜阳。就如《黄帝内经》所讲的“无扰乎阳”,别打扰阳气的潜藏。从衣食住行到精神调养,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当阳气潜藏到体内最深处,就会默默濡养着五脏六腑,此时也是各个脏腑阳气最旺的时候,脾胃在阳气的滋养下会变得更强健,吃下去的东西也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所以此时也非常适合进补。古人称阴历十一月为“畅月”,“畅”在古语里有“充”的意思,《礼记·月令》中对畅月的注解是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

虽如此说,但进补前也要先分清自己的体质类型,因为不同体质进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体内湿气重的人,要先祛湿让脾胃恢复正常运转后再进补,而阳盛、湿热重的人,反倒要以清为补……如果盲目进补,很容易越补越偏。关于这部分内容,明天我们会有专门文章,教大家分辨自己的体质,也会有专门的方法帮助大家根据体质来调养,恢复阴阳平衡。而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想更多的是从普遍的层面来跟大家聊聊中医里的补,每个人都适用。

最近各地的抗疫政策都在优化,逐步放开,让人民回到正常生活,应该是大势所趋,但病毒传播、变异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歇,“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因此提升身体的正气,增加抵抗病毒的能力,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必然是每个人的必选项。而健康靠什么?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那么多疾病,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疾病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因此想要健康,就离不开正确的生活方式。

防寒保暖要有度

大雪节气很冷,虽说防寒保暖很重要,但一定要掌握好度,该做的一样不能少,不该做的也要尽量避免。

什么是该做的呢?就是对于寒气入侵身体的渠道要严防死守。外出保护好脖颈、腰腹、脚踝、口鼻。

在家时要穿好鞋袜,避免脚部着凉。很多孩子在家活动时都喜欢,趴着、跪着、躺着、坐着、靠着,很容易被地面和墙面的寒气所伤,所以也要注意。晚上睡觉时很多孩子也喜欢踹被子,这个季节睡觉时晾在外面很容易着凉,所以也不得不辛苦父母半夜起来看一看。

再说说不该做的,衣物、鞋袜、被褥、室温,都不要过暖,感到不冷就行了,一个是如果身体感到过暖,就会影响阳气向下潜藏,而且过暖出汗,更是会开泄阳气,出汗了浸湿衣物,也会导致着凉。

该不该戴帽子也是很有讲究的,头部是诸阳之汇,是身体各个部位中最不能热着的地方,一般都是“足要暖,头要凉”,但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也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尤其是身体偏弱的人,戴不戴帽子,戴什么帽子,也都要以头感觉不冷为度。晚上睡觉时,也要避免头部挨着、冲着取暖设备。

冬天也要尽量避免早出晚归,唐代名医孙思邈云: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外出活动要尽量选择太阳高的时候。

早卧晚起是最大的补

在一年之中,冬季里的阳气相对春夏而言,是趋于内藏的,而在一天之中,阳气是夜晚睡觉时封藏在体内,所以冬天晚上好好睡一宿觉对阳气的封藏非常有利,也是冬季的一大补。《黄帝内经》中讲到,冬三月就是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个阶段如果睡得太晚、熬夜,起得太早,就是逆天行事,会感到身体非常疲惫,不仅没享受到冬天带来的恩惠,还会埋藏下很多隐患。

至于如何早睡,从傍晚开始,身和心都要逐渐进入安静的状态,在饮食、运动、脑力活动、环境方面都要有所调整,之前我在《冬天的养精蓄锐,从早睡觉、睡好觉开始》中讲得很详细,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虽都是细节,但却很重要。

早上被窝里可做些小动作

冬天的早上,太阳升起得晚,人也要起得晚一点,冬天早上的赖床天经地义,只要不过分就行。当我们醒了的那一刻,阳气开始生发,但在冬天,我们最好能给阳气一个缓冲的过程,让它慢慢苏醒,所以最好不要猛地起床。在温暖的被窝里,最适合做一些养生的小动作,比如之前介绍的寒猿卧,即像寒冷时猿猴那样,蜷缩着身体,抱膝而卧。这样有利于气血归于腹部,对脾胃虚寒的人很有帮助。

还可以按摩耳、摩腹,摩面、提肛(搓谷道)、叩齿……,让自己逐渐醒过来。

这些养生功别看动作小,但适合任何体质的人,日积月累,功效非凡,从古至今几乎的很多名医都是自己常做的,比如名医孙思邈就有“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我们现代人事情都比较多,起床以后忙开了,就容易把养生这件事忘到脑后,所以最好给自己培养一个习惯,在早起刚醒来时候,选择一两项做一做,也是在提醒自己,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要好好来过这一天。

“乱补”不如“会补”

刚才说了,虽说大寒节气阳气潜藏于内,是否有利于吸收营养,但在这个营养过剩年代,单纯气血不足的人比较少,更多的是体内有很多痰湿寒热等垃圾,以及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等等,不同体质的人的进补方式也是差别很大,不过大原则是不变的,就是以五谷为养,在冬季尤其要多吃一些根茎类的蔬菜,以根养根,如土豆、山药、萝卜、甘薯、莲藕、荸荠、芋艿、莼菜等等。

养肾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肾功能相对最强的冬季,补肾也很有必要。

饮食上可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山药、栗子、核桃、风干栗子、腰果、芡实、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紫菜、海带、黑枣、黑木耳、黑菇、黑桑葚等。

至于各种体质应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调养,我们会在明天文章中详细讲解,敬请期待。

亲近阳光,明媚心情

大雪节气虽然不是最冷的,但却是阴气盛极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感到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尤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阳虚体质人、容易感冒的人、生病的人、大病后的人、老人、孩子等等,在这段时间里,尽量亲近阳光对身心会有很大帮助,建议最好都能居住在阳面的屋子里,并在午时(中午11点到13点)太阳最足的时候,坐在屋内朝阳的窗户下晒太阳,重点晒后背,晒手脚心,相比于三伏贴热辣辣的太阳,冬季的暖阳更温煦,就像煲汤时要用小火才能更入味一样,暖烘烘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更具有渗透性,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如果在此时能闭目养神,或者推推脾经,做做足反射按摩就更好了。

“澡雪而精神”

雪虽是至阴之物,却也是世间至纯之物,古人有“澡雪精神”一词,即以雪洗身可以清净神志,此喻清除意念中的杂质,使神志,思想保持纯正。这也是阴的魅力之所在。不同于阳,能给予我们很多东西,阴总是带着一种肃杀之气剥夺我们所有之物,我们好像失去了,但恰恰因为这种失去,我们能沉静下来,反躬自省,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增加内心能量,获得心灵的成长,同时也能找到更贴近内心所向的努力方向。

失去的是有形之物,得到的是无形之物,而恰恰是无形之物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阴和阳都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了解学习中医,不光要在身体层面体会阴阳之道,更要在生活中去参,体会各种生活境遇带给我们的启示,当我们参得越深,就越不容易被外部境遇里的得失所牵扯,心态就会变得更加平和、从容、有力,我们也越能把持住自己的这颗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xw/128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