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编者按:《笔走凌河》是姚玉民老师几年前为朝阳电视台、辽宁彩艺传媒公司联手拍摄的大型系列专题片《走凌河》撰写的解说词。虽然已过多年,但现在读起来仍无丝毫违和之感,文中流露的深深的赤子情怀,浓浓的家乡情结,每每使人动容。对人对物对景的描述、钩沉、想象、反思更令人感叹。让我们这些辽西儿女对母亲河——大凌河更多一份感怀和梦绕魂牵。

笔走凌河

作者/姚玉民编辑/张爱军

引言

由朝阳电视台、辽宁彩艺传媒公司联手拍摄的大型系列专题片《走凌河》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了,作为解说词的执笔之一,我感到十分荣幸。我是真正的凌河的儿子,我的老家就在凌河岸边。大凌河养育了我的祖辈和父兄,也给了我生命的滋养和生活的灵感。

小时候,我和一群小伙伴们几乎每天都在大凌河上嬉戏。春夏秋三季,那充沛的碧波是我们天然的水上乐园。我们赤身裸体的在河里游泳、打水仗、捉鱼钓蟹。那时的凌河水草丰美,银沙平铺,玩耍累了,就躺在温热的沙床上,身上涂一层厚厚的河泥,美美的睡上一觉,做上个似真亦幻的美梦。冬季,冰封的河面宛如一条银链般的长蛇,静静地僵卧在凋零寂寥的山林间,在光滑如镜的河面上,我们仍然会演绎出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鞋底嵌上铁钉的跐溜滑比赛,箭一般的冰车越涧表演,打冰尜……时光悄然流过半个世纪,这些美好的童年记忆,已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回味依恋、梦绕魂牵。可以说:故乡,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大凌河,是我永恒的生命源头。

这次能够参与《走凌河》的创作纯属偶然,虽欣然受命,但亦有忐忑之感。一是我对电视片这种媒体表现形式比较陌生,二是我抽不出时间与摄制组去做实地的溯流探源,更不用说我的才疏学浅,思想和文采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准。感谢文友们的信任和鼓励,在观看了采访录像资料,阅读了初稿脚本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解说词的填补和润色的工作。这些文字我自觉粗糙而浅白,但好在也是一个凌河儿子的真情流露。这些文字都写在工作之余的夜深人静时,得益于母亲河的深情眷顾,让我还能找到失落已久的些许灵感,写的也还算顺畅自然。至于能否被全部采用,我真的心里没底,只好让统稿人做进一步的提炼升华、截断取舍。但这些对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凌河的儿子,我能为伟大的母亲河说上几句感恩的话语,表达了心存已久的一丝报偿情怀。

在《走凌河》即将播出的前夕,我把部分粗浅的文字加以梳理,奉献给我的朋友和乡亲们,敬待赐教亦聊以自慰。

探源与溯流

现在是公元年10月4日,迎着萧瑟的秋风,辗着飘零的落叶,我们开始寻找凌河源头的漫长旅程。

车窗外满眼金黄,遍地收获。秋野里忙碌的人们对母亲河年年岁岁的无私赐予已习以为常,更无暇去思谋如何尽寸草春晖之报。当然,无语的凌河也从未要求过任何回报。而且这种大恩深情真的是用任何方式也难以回报的。

今天,我们这一群良心未泯的儿女,将穿过历史的烟云,拨开岁月的尘沙,去做一次寻根探源;追溯一条孕育了无数生命之河的源头,寻找一根串缀一脉文明进化的丝线。

迷雾遮眼,头绪纷繁,那么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顾名思义,还是让我们从因凌河源头而得名的凌源开始吧!

交汇与融合

一路探源溯流,我们见证了泉滴成溪,溪流成河,河汇大川的无数次交汇和融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我们随着大凌河的脚步,走过了无数蜿蜒曲折、坎坷颠簸的行程。

于是,我们对母亲河才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是迤逦盘旋蛇行而去。经过与崇山峻岭的无数次碰撞,经过在峡谷幽壑间数不清的颠簸,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也许,没有这些坎坷,没有这些曲折,也就没有被称为河的资格。这,是河与渠的区别。

同时,没有这一处处的交汇和融入,也就没理由称其为大,也就无法获得流进大海的准入证件。这,是大河与小溪的界定。

不惧行程曲折,不畏道路的颠簸,体现了母亲河勇敢无畏的精神。不惧雨露,不舍涓溪地接受与承载,则展示了母亲河博大宽容的胸襟。

至此,我们也才明白:所谓浩浩汤汤,一泻千里形容并不贴切。母亲河的生命历程远非那样痛快淋漓。九曲回肠,千折百难,自强不息,无私融汇,情洒两岸,心系大海,才是她真正的品格和风格,才是她真正称得上平凡而又伟大之处。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一路上还有多少曲折坎坷,还须经过多少交汇融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还要陪着母亲河一路走下去,因为远方的大海在期待,我们已经听到了亲切的召唤。

塔与寺

在朝阳境内,遗存的塔、寺颇多。遍布凌河两岸的古塔古寺,是这片厚重质朴的土地上的宝贵遗产,也是一脉文明、一方文化的珍稀物证。

可以想见,我们的先人当年选在这里临水而居,依山而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凭着自身的勤奋和智慧,解决了衣食温饱,营造了这个种群超乎众类的生存空间。但更为超乎寻常的,也是最终使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标志,却是人类有了思想,有了精神,有了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有了文化,有了文明。信仰也是一种文化,宗教也代表着一脉文明。

最富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建平县富山镇的药王禅寺了。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药王庙的禅寺,是在一座关帝庙的前身修建延续下来的。庙内仍供奉着药圣孙思邈和武神关羽的塑像。听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奇异传说,顿时给古寺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

把神圣的药王和神勇的关公供于一寺,既妙趣横生又意味深长。让关公和孙思邈安居一处,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这里面依然折射出先人的智慧光芒。孙思邈悬壶济世家喻户晓,关公的刮骨疗毒更是青史留名。由此让我们生发出许多感慨和联想。也许,人类的进步是历史的大幸运,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却充满苦难和忧患,面对残酷的自然和繁重的劳动,他们羸弱的肌体常罹病痛,当然需要孙思邈这样的医圣药王。但更多的人们还是希望像关公那样对待苦难和创伤。人们尊崇孙思邈这样的伟大医生,体现了先人们的救世济世情怀。人们膜拜关公的神勇,则寄托着更为现实的期望;作为凌河母亲的儿女,仅有勤劳智慧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关公那样的刚毅和坚强。像关公那样勇敢地面对敌阵,乐观地去应对病伤,甚至从容地去面对死亡,应该说这才是辽西这片土地上的独特文化,这才是大凌河母亲给予我们的特殊奖赏。

让我们向伟大的医生和神勇的患者顶礼叩拜,并敬上我们悠悠不竭的几缕心香!

寺和塔虽然同为宗教信仰的产物,但细究起来,它们的文化功能却迥然不同。塔多是经日久年深修行得道高僧圆寂后留下的墓葬,是安放成功者圣骨的地方。按通常的说法,它们崇高的灵魂已循着尖尖的塔顶升入渺远的天国。而众多的寺庙恰恰是芸芸众生、平民百姓寄托灵魂的地方。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作,使世世代代的劳动者无暇去照看自己疲累的灵魂,无力去经营自己虚幻的梦想,从而只好把梦魂找一个清静之地暂且安放,并不时地或定时地去照看打理一番,这种灵与肉的分离似乎残酷但也无奈。好在等到身上的精力和体力完全耗尽那天,亲人们会去寺庙里取回那保存完好的灵魂,将他们组合在一起送入土地。有的魂灵在庙里放久了,不愿回归就驾着袅袅香烟飞去,更多的灵魂则离不开那具干枯的躯体,甘心与肉体相伴走向传说中那黑暗的地狱。

这也许是现代人们仍热衷于继续到处建寺修庙,却很少去修塔建塔的道理。因为现代人的灵魂更需要放置和安顿,而大德之人已少而稀矣,他们已选择了更为合适的圆寂方式。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rk/80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