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 地名如人名 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渊源与意义。 地名, 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历史缓缓向前, 流传中,许多地名已非原意。 身在高安的你, 是否知道高安各乡镇地名的由来?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高安, 来见识一下很多年前那个你不知道的高安 筠阳街道:唐武德八年(公元)因筠州府衙地产筠篁,又其位于锦河北岸,水北为阳,故名“筠阳”。年撤销东方红乡和筠阳镇,设立筠阳街道和瑞州街道。以原东方红乡全境和筠阳镇锦河南岸部分构成筠阳街道区域,街道办事处设高荷路。 瑞州街道:南宋宝庆元年(年),因“筠”字与理宗赵昀的“昀”字同音,恰巧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的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年由锦河北岸原筠阳镇辖区组建瑞州街道,街道办事处设西湖东路。 瑞阳新区:高安市于年10月份正式启动瑞阳新区16.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域5.2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瑞阳新区选址于城市北面。规划区北以高铁大道为界,南至瑞阳大道,西起西环路,东临新世纪工业园,规划面积16.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1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容量约16万人。新区以“湖、山、河”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力图打造一个集行政办公、商务办公、金融服务、文化展示、休闲居住、景观公园一体的城市综合新区。从而与老的城市城区连成一体,形成城市空间的轴线,同时与高铁站点中心相互呼应,带动城市整体发展。 八景镇:镇政府驻地原为荒山野地。年铁路修经该地,并在此兴建火车站。因车站附近有个八景村而取名八景火车站。年成立八景公社,社址由礼港迁往八景,又因公社附近有个八景火车站,而取名八景公社。后乡名、镇名亦沿袭而来。 灰埠镇:此地石灰石资源丰富。唐武德年间(—),邑人曹罗二姓于此打石烧灰,其石灰闻名于世,且靠锦河,水运方便,购者云集。为方便装卸,先人在锦河南岸砌建许多石垒码头,因码头称埠,故名灰埠。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灰埠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灰埠圩而得名。 新街镇:镇政府驻地原为荒山野地。清乾隆年间(—),附近村民移居于此开店经商,渐成圩市。因兴圩时间晚于邻近三皇、礼港和傅家圩,故名新街。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新街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新街而得名。 建山镇:镇政府驻地原为荒山野地。年煤炭部在此兴办煤矿。因附近有个英岗岭圩,而取名英岗岭煤矿。英岭开矿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附近农民纷纷迁往矿区开店办厂,从事服务业,促使矿区日益繁荣。年中共高安县委、县政府报经上级同意,在矿区设立镇建制。因矿区地处建山山岭,故镇名亦因建山而得名。 独城镇:南宋德祐年间(—),王必安之父携家眷由吉州(今吉安)安福义丰乡怀德里赴任筠州县邑,任满择居于此。此地两河相抱,河上建有石桥4座,称四门;四周山环水绕,地势平坦;唯独宅居地高峻,故名独城。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独城区、乡、公社驻地。年连同公社圩市一起迁往附近黄土岗,仍名独城圩。今镇名亦因独城圩而得名。 石脑镇:此地红石较多,清初邑人在此开设几家店铺,至清中叶兴圩,且圩址位于红石丘之上(上为首,首即脑),故名石脑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石脑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石脑圩而得名。 黄沙岗镇:明崇祯年间(—),附近珠湖村巨富傅孟春倡导于交通要道黄沙岗开设店铺,并将塘里一条小街全迁于此,取名黄沙岗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黄沙岗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黄沙岗圩而得名。 相城镇:南宋绍定年间(—),邑人简观园由附近白沙村迁建于象山脚下土城中,故取名象城村,后谐音相城村。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相城区、乡、公社驻地。年相城公社迁往杨柳坪,但公社名称未改。后乡名、镇名亦沿袭而来。 杨圩镇:正德年间(—),宁王朱辰豪为争夺皇位发生战乱。朝廷武官杨洄在平乱中战功显赫封为将军。年老弃职回乡。后人为纪念他捐款于此建有一幢将军庙,取名“杨公庙”。每年农历6月5日为将军的朝拜日,6月6日为将军的诞辰日。商贾到此摆摊设点,渐成圩市,故取名杨公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杨圩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杨公圩而得名。 蓝坊镇:北宋嘉祐年间(—),邑人蓝大成由高安县城迁此执教学馆而定居于翰山之下,故名翰塘蓝坊村。新中国成立后曾为蓝坊区、乡、公社驻地。年公社驻地迁建于单家圩,但公社名称未改。后乡名、镇名亦沿袭而来。 大城镇:镇政府驻地原为荒山野地。民国十三年()修建湘赣公路时,附近大塅村民移居于此。因附近山上有座大城庙而取名大城村。同年湘赣公路在此兴建汽车站,又因附近有大城村而取名大城站。年调整社队规模,成立大城公社,因公社驻地有大城车站故名。后乡名、镇名亦沿袭而来。 龙潭镇:北宋淳化三年(),邑人闻见昌在此造石梁建永昌桥。相传元至正年间(—)山洪暴发,石梁被毁,龙遇水涨,不可遏止,冲一深潭,取名“龙潭”。后人在此架木为桥,取名龙潭桥。清康熙四十年()重修石墩2孔,架石梁为桥。清乾隆三十年()兴街于桥东,取名龙潭街。新中国成立后曾为乡和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龙潭街而得名。 祥符镇:相传北宋真宗赵恒为太子时,曾游该地“黄仙殿”。称帝后,改年号为大中祥符()。该地百姓则将“黄仙殿”改名“祥符观”,以纪念皇帝到此一游。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祥符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祥符观”而得名。 伍桥镇:南宋绍兴年间(—),何德通曾在庐江(今属安徽巢湖)青水洲创办伍桥书院。司马筠州为官后,又在高安县城创办山林书院。因县城不安静,又选择离城五十里林木茂盛的苦株窝兴建书院。在书院取名时,觉得:“苦株窝”三字不雅,便沿用原青水洲“伍桥书院”名以作纪念。次年举家从县城迁此定居,取名伍桥何村。年附近白鹭圩毁于日寇炮火,遂迁伍桥何村建圩,改名伍桥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伍桥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伍桥圩而得名。 太阳镇:清雍正11年(),南阳邓家村人在此兴圩。因村址位于“丹凤朝阳”之地,兴圩时将“丹凤朝阳”释义为“太阳”,故取名太阳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太阳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太阳圩而得名。 田南镇:元至元年间(—),邹氏由崇仁县实马墩迁花园再分居于田南仓下村,并在此兴圩。因圩址位于田北村田畈之南故取名田南圩。清初,田南圩从仓下村南移1千米,在新址建新圩、兴马会,圩名未改,商贾云集。新中国成立后,田南圩经过二次迁建,现位于龙光山南麓,圩名依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田南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田南圩而得名。 村前镇:明洪武二年()由高安县城太平门傅家村迁此,开设2间小店。清光绪年间(—),由宜丰棠浦等地迁入众多商人及农民至此定居,渐成圩市。且圩市立于傅家村之前,故取名村前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村前区、乡、公社驻地。今镇名亦因村前圩而得名。 荷岭镇:荷岭山因荷树茂盛、池有红莲而得名。相传仙人王子乔驾白象来游,象化为石,名曰荷山象石,今山巅有丁王二仙坛,坛下有栖霞观,明代陈邦瞻有荷花山放歌,廖暹有荷山赋。年在此兴办林场,故取名荷岭林场。年调整行政区划,将沿山一带自然村划归林场管辖,同时成立荷岭公社,实行场社合一。年场社分设,公社设三塘岗,社名依旧。后乡名、镇名亦沿袭而来。 汪家圩乡:乡政府驻地原为郭家村。元泰定年间(—),邑人汪胜可由筠州锦水街徙此立居,繁衍生息,改名汪家村。年形成圩市,改名汪家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汪家区、乡、公社驻地,今乡名亦因汪家圩而得名。 上湖乡:相传一千多年前乡政府驻地曾为一片荒无人烟的湖泊和草地。周围3湖(珠坪、坪湖、三湖)均位于东南面,唯上湖居于北面(北为上),故取名上湖。北宋宣和年间(—),邑人谢氏于此开设茶酒店,后渐兴圩,取名上湖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上湖乡、公社驻地。今乡名亦因上湖圩而得名。 华林山镇:因地处华林山脉且有烽火华林寨而得名。华林寓有“日照光华、林木并茂”之意。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此设立华林乡、华林垦殖场、华林公社和华林镇,实行场政合一。年撤镇留场。年设立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实行场区合一,年12月设立华林山镇。区名亦因华林山而得名。 相城垦殖场:场部驻地原为一片荒山野地。年开始办场,初名高安县第一农场。年改为第一示范繁殖场。后与第二示范垦殖场(驻祥符)合并改名高安县农场。因场部驻地附近有个相城村,故更名相城垦殖场。年曾在此设立下陈乡,实行场乡合一。年撤乡留场至今,场名依旧。 来源:高品高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rk/74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