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内古代有三座塔,当地人因地理位置称之为东塔、南塔、北塔。清乾隆三十九年曾以三座塔为名将三座塔厅。目前三座塔仅存两塔,即南塔和北塔。东塔于早年不知何故坍毁。关于此三塔建于何年,孰人所修,详知者甚少。 东塔 东塔位于朝阳市内东街关帝庙右侧(今朝阳县文管所),相传此塔为砖筑,坍毁于清代。年在关帝庙修建排水道时于东塔塔基中发现辽代《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利经》石经幢及其它文物。 石经幢为绿砂岩质,截面呈八面柱体,上下两端平整,通高、顶径72.8、底径79.5、每面宽30~31厘米。各面印刻楷书汉子,其中6面刻经文,另两面刻字已经明确再建时间为开泰六年,建造人有楚国长公主,金紫崇禄大夫、将校太尉、守左千户卫上将军、知彰武军节度使韩绍即使财等当时社会名流。 上述经幢的记事刻字,对于东塔的再建年代修塔施材人名及见塔办事,书写刻字等人员的职位、姓名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是了解东塔的依据。由此可以认定,东塔是辽代太平酒酿柳城人梁氏二僧建造的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的说法是错误的。 关于东塔建筑风格及塔高,均不见于史志文字资料记载,已无从可考。 据清乾隆十三年岳海撰写的《新建关帝庙碑记序》记载,喇嘛绰尔建寺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四十六年竣工。综上所述,东塔倾倒时间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六年以前。 既然东塔于辽代开泰六年再建,说明此处原有塔,当其为何时何人建?我们分析了朝阳三塔的年代及其历史概况,初步认定,东塔最早可能是北魏孝文帝师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于龙城建造的佛塔,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北塔 北塔位于朝阳市内北街,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基边长20、高38米。塔身四面雕刻八大灵塔塔铭、坐佛、侍从、飞天、宝盖等图案,文字细腻流畅,图案生动活泼。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北塔的修建年代,意见颇不一致,或曰唐建,或曰辽筑。笔者认为,朝阳北塔始建于隋代,唐代做过修补,辽代重熙十三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今北塔最外层砖就是此时的产物。年辽宁省考古所,朝阳市博物馆联合对北塔进行了清理发掘,在辽代地宫里发现了字砖、石经幢等文物,为研究北塔始建年代、维修年代及历史概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刻字砖两块,其一,砖长58、宽30、厚7.5厘米。正面有刻字显示为重修此塔。 地宫出土石经幢共四节,皆为八面柱体绿砂岩刻制,高79~96,对边相距37~56厘米,每节都阴刻楷书金文和梵文。 上述刻字砖和经幢文字材料,明确提到到北塔第三次维修、主持官员和僧人、施材人及砌匠,石匠作头和年代问题。砖刻上记载的“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可作为北塔第一次始建年代。如果有人认为辽代人追记可能会有失误,但又没有比实物文字材料更早更确切的字证,亦只有以此为据。 且隋文帝仁寿二年六月,杨坚建塔诏书就有“颁舍利于诸州”的记载。杨雄等庆舍利感应和幽州悯忠寺重藏舍利记提到,仁寿元年(年)所建舍利塔三十处。历史记载和北塔出土刻字砖记载的相吻合,这进一步证明,北塔就是隋文帝赐建的30座舍利塔之一。 北塔的第二次补修,当在唐朝中期,此时营州城里的隋塔经过多年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部分砖已脱落,因此进行第二次补修。这可从塔基由里到外的第二层砖得到证实。 北塔的第三次重修,于辽代重熙十三年(年)四月八日最后竣工。由霸州城里的百姓和官员施材。孔目官杨克徙、僧人永宁主持。修塔的同时打开塔室修建辽代地宫,并将刻字砖、石经幢等置入地宫。 南塔 南塔位于朝阳市南街,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座宽20、高45米。考古专家们普遍认为南塔为辽代兴建。对其具体修建年代和修建者,目前史学界还无人问津。初步考证,南塔是辽代太平九年(年)柳城人梁氏兄弟二人所建的“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此塔铭现存朝阳乡文管所)。 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铭明确记载它是由当地富贵人家出资捐助,梁氏兄弟所建。有关专家认为南塔是一座未修完的古塔。它自辽太平九年(年)开始修建,至辽灭亡前仍未竣工。北塔重修时间(年)比南塔晚却能完工,则与建塔施材人身份有关。因北塔重修,东塔再建,皆由辽王朝官宦贵族阶层发起,而南塔是由两个僧人求化长官、贵戚、富豪之家被动出资修建的。可想而知人力物力的匮乏,是建塔时间延长,加之辽代后期战事频繁,兵荒马乱,人们无暇顾及修塔,致使南塔工程未竣。 朝阳三塔现在仅存南塔与北塔,朝阳的南北塔已经成为朝阳文化的一个象征。 赞赏 长按倍他米松磷酸钠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