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快乐!圆桌晚到的新年祝福。据说今年是很特别的一年,因为最后一批90后都已长大成人,而且早早地入了佛系…… 在新年第一推的这个宝贵时间里,圆桌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 最近有一款升学爆文《海淀无学区、西城无择校、朝阳无名中、东城无希望!一文看懂京城小升初!》,在坊间流传。不少家长看过后,跑来问圆桌,到底真的假的?可信度能有多少? 只想说,咱好好说话,不好么?本来圆桌是想沉默是金的(毕竟有些事,背后潜藏的利益,作为媒体人的圆桌团队,也是懂的)。 但心想到,北京饱受升学压力和焦虑之苦的家长,要再被一些并不太正确的东西所误导,真的就很难过了。 所以,今天,想纠正一些不正确,说点正确的。 海淀无学区?西城无择校?朝阳无名中?东城无希望? 真的别闹了,好么。 驳在前头 原爆款文里总结了一下,说北京的小升初特色是:矛盾割裂。 没那么矛盾,也没那么割裂。 和上海比,说上海的好初中都是民办校,而北京好初中还以公办为主,招生只好“藏着掖着”,又不能太公开,但又得比成绩,所以比较矛盾。 Excuseme?!公办校招生更矛盾??如果你见识过好的民办中学、一些优秀且学费高昂的国际校的招生架势,(像建华和海外)你该庆幸,幸好北京多的是好公办,还有一些可以不靠文化成绩竞争的升学渠道。 各区的小升初虽各有玩法,但是大北京一刀切的政策,向来最奏效,也最严格(这点你懂的)。 比如,一刀切地全部取消了推优,就都得取消。再比如,今年有些区还会取消特长生,全市各区也都将斩掉特长生。 所以,如果圆桌用两个词来总结北京小升初的特色: 没那么难需要脑子。 没那么难 这两年北京升学的透明度算是越来越高。因为很多招升渠道的比例、数据、名单,都是要求公开的。 尤其像学区派位这样的比例,有些区能够达到60%-70%,其实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虽然确实不可否认一些所谓“藏着掖着”掐生源的手段和方式,但是除了个别学校,基本所有学校招生的灰色地段,可以很确信地说,每年都在减少,包括现今对校长权利的“回收”。 所以,没那么难。有些该信的,还得信。 需要脑子 除了全市的一些基本要求,北京各区小升初的“玩法”,确实千差万别。 尤其是去年的小升初政策,很多区都有比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和取消推优,很有关系咯)。 所以,北京的小升初,很考验家长的脑子。脑子,真的是个好东西。有些升学政策,理解起来,真的是费劲。 所以,家长们更需要多看一些正确的释意,不要被一些浮夸和噱头式的“假分析”,所误导。 海淀越来越拼学区 海淀无学区?真的,醉了。 这两年海淀的局势只会告诉你,在海淀坐拥一个好的学区,它的重要性和升学可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区,越来越重要。 其实就差,海淀还没启动多校划片了。要不然,当你信“海淀无学区”,放弃一个好学区,只能等着哭去了。 六小强、全区登记入学。因为这俩概念,就说海淀无学区???必须好好和大家掰扯一下这件事。 从六小强说起。作为北京最顶尖教育的代表,所谓海淀区=西城+其他区,一直有着名声显赫的坊间“六小强”、所谓全海淀最好最顶尖的中学(人大附中、十一学校、中学、北大附、清华附、首师附)。 去年呢,海淀在取消推优后,出了一项新政,在学区派位前,可以全区登记入学。(当时也是很多家长,看得一脸懵逼)全区登记?没有学区了?? 原文章里顺便整理了一下六小强的招生区域,都是面向全区的,登记入学一共招人(下图,这个数据是准确的)。 然后表示,海淀2.2万多的“小升初”孩子,只有人可以靠全区登记入学进到六小强,而六小强其他的生源也几乎是拼成绩来完成“择校”的。 结论是:海淀的好学校,几乎都得靠成绩,靠择校。 圆桌亲爱的家长们,什么叫“断章取义”,什么叫“我只愿告诉你冰山的一小小角”。 去年,海淀整个登记入学的总量达到了人,而不只是那么一点点的人。 (也不是另一篇驳文里传的多人。唉,真的很担心一些不负责任的数,怕是会弄瞎大家的眼) 所以,这样登记入学的比例还小么?占到整个海淀“小升初”四分之一的数了。 那么,全区登记入学又是几个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在你只能被命运选择地进行小升初的学区派位之前,海淀新增了一个升学方式:所有学生可以选择1-3所中学进行志愿填报。学校会根据志愿填报的数量,和自己被限定的招生数量,进行随机“摇号”。 所以基本上来说,登记入学,还是增加了进入海淀好中学的机会。毕竟,无门槛登记,且随机“摇号”。 而登记入学,除了六小强是全区都可以招生之外,海淀其他55所中学的登记入学范围,全部都和学区有关! 海淀新划定的17个学区,开始正式和小升初挂钩。 像这样。登记入学把海淀整个格局又划成五大区域,每一大区域都绑定了学校和学区。 像八一中学、中关村中学这些老牌的海淀一梯队好学校,都必须按照对应的学区,来操作登记入学的。(想更了解“登记入学”,可戳这里海淀公布“登记入学”五大划分区域!61所学校登记计划全公开!六所优质校可全区登记!特长生计划一并公布! 重磅) 所以,你再敢和我说,海淀无学区? 海淀家长难道只有拼六小强的份儿?海淀只有那点top10%的顶尖学生? 这两年,处于海淀一梯队末尾和二梯队的一些学校,崛起的速度,很惊人。 中关村中学、育英学校、教师进修实验,有些学校的成绩已经开始和六小强靠近了。 育英这两年的中招,和四年前相比,每年都是一个“大跃进”,成绩翻了60多分,升本率翻了30多个点,大黑马实力,非常可怕。 去年,海淀高考文科top10里,只有四所学校入围。六小强并没有全部入列,然而进修实验却进了榜。 海淀中招录取线 虽然说初中和高中并不一样,“六小强”的初高中实力也不是很均匀(而且某小强的实力有所下滑,就不点名了)。 但是,一所完中,在越来越迈向高考终点的加工能力要是都不行的话,拿什么相信它的初中实力。 海淀前年新划分了17个学区,当时还没和升学沾上一毛钱关系,但是从去年开始,学区已经开始扛起升学这面大旗了。 集体户、非京籍,甚至存在学位缺口的学校,即使是京籍也可能会出现学区内协调解决入学的情况。 这,你再敢和我说,海淀无学区?? 而且17个学区,原来悬殊有点大。优质区,像寸土寸金的中关村学区、坐拥六小强的万寿路学区、“收集”各家分校并占了一个的青龙桥学区,能占上一个,应该都比较幸福了。 但是圆桌亲爱的家长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啊!过去被诟病的一些差学区,像永定路,你看它的中学很少吧,就仨,但是有两所都是六小强来承办,还有一所是育英接管…… 所以,你用脚趾头来思考一下这个学区的未来。(看学区,还是要先看中学。中学实力水平一定会反向作用于这个学区的小学的。) “拼教育,十年八年花进去,都不一定能见到什么成效”,原文章里这话,也只能拿来说说北京大东边和大西边的教育差距。 但是,在海淀这位教育“老炮儿”这,几年内把一个最差的学校整成全区最受欢迎好学校,一点都不用吹。可能因为,太强。可能因为,更懂。 海淀当年最垫底的中学和群英小学,被十一学校收之后,现在变什么样了?中考平均分整整提了80多分,你说那肯定是生源变了?但人是九年一贯制阿…… 海淀学区越来越重要,还在于,不要只想着六小强看不到的“择校”灰色地段,还要看到,那些光明正大的,对口直升。 对口直升,一些薄弱校的孩子小学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到海淀好初中,之中也包含了“六小强”。 海淀对口直升校 序号 小学 中学 直升比例 1 民族小学 交大附中 40% 2 双榆树一小 中关村中学 40% 3 八里庄小学 首师大附中 40% 4 和平小学 一○一中学 温泉校区 40% 5 培英小学 育英中学 40% 6 北医附小 北医附中 50% 7 九一小学 8 万泉小学 理工附中 50% 9 理工附小 % 10 太平路小学 北京十一学校 30% 11 西苑小学 北京第一零一中学 30% 12 花园村二小 海淀实验中学 40% 13 双榆树中心小学 中关村中学 40% 14 定慧里小学 理工附中 30% 15 六一小学 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 30% 16 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30% 海淀现有16对直升校,都是在学区内搞的,比如,万寿路学区的太平路能够直升十一学校,这种“天上掉下的大馅饼”。 你再敢和我说,海淀无学区??? 今年海淀还会不会增加直升校,圆桌还不知道。但是为了均衡各个学区,真是分分钟随时都可能再新增。而不变的道理是,你选对了学区,才有可能“中奖”。 包括,想直升进“六小强”,那你至少也得呆对学区阿。 有数才有真相。去年海淀小升初的数据,共享给大家: 海淀小升初各途径计划招生分析 入学途径 计划招生 所占比例 实际招生 完成比例 登记入学 人 26.00% 人 91.30% 特长 4人 4.50% 人 93.13% 寄宿 人 8.00% 民办 人 21.50% 大派位 人 40.00% 最后想说的是,今年海淀的特长生会取消。 寄宿招生,全市一直在控制,因为学位缺口问题,肯定还会再压缩。 那么,登记入学、大派位,势必是会增加的。这俩小升初渠道,除了那一小撮的人,是在全区内“招生”的,其他渠道,都和学区有!关!系! 你再敢和我说,海淀无学区???? 西城那不叫“全部派位” “从年开始,西城区小升初全部开始大派位,所以西城是无择校的”。 能说出这话的人儿,该是有多不了解西城的升学政策。(深感这可怕的误导) 全部大派位了?非常肯定,绝对错误。西城的主管副区长还出来解释过这件事,他们那叫全区派位,不叫全部派位。 而且全区派位的比例,少得可怜,只有10%。 西城从年开始,打圆桌已经开始跑教育以来,也没见它的升学方式少过。除了计算机派位,该推优推优,该特长生特长生,该那啥就那啥。 就是去年开始的这个全区大派位,西城的小升初还有N种“玩法”:九年一贯制直升入学、特长生招生、对口直升派位入学、全区派位入学、特色校招生、学区登记入学、民办学校。 当然,有家长说了,别看有这么多种途径—— 九年一贯制和特色校影响极小,直接pass; 特长生竞争惨烈,没把握; 对口直升派位50%的中签率,无奈; 全区派位,10%的中签率,没底; 学区登记入学都是普校,与其主动登记不如被计算机派一下,还有可能派到一个好学校; 民办学校更是不用说了。 算盘打来打去,西城90%的孩子,似乎最后都不能逃脱“学区派位”的主流命运。 无论是成绩中上游的学生还是中下游的学生,似乎都没有择校的机会,而是等待被选择。 看上去这样。事实真的就是这样了? 需要和大家严肃地谈谈“派位”这件事。西城现在有两种派位,一种叫全区派位,一种叫学区派位,基本上就是过去我们说的“小派位”和“大派位”的关系。 全区派位的名额是学校当年招生总计划的10%。但无论是全区派位,还是学区派位,都是计算机随机派取的。 派位这件事,几家欢喜几家愁,所以也是家长们一直最不愿意的一种方式。 但是,如果从教育均衡角度看,若每个区只有计算机随机派位这一种升学方式,对于生源的重组和布局改变,将会巨大,各方的利益牺牲也会很大。 所以,派位,相对最公平,但也有家长觉得对优生来说,最不公平。 而,如果照这一逻辑,好的学校只会更好,差的更差。 “派位”等于“无择校”?非也。给大家说三个重点吧。 第一件事 西城的全区派位入学是去年新增的,建立在“取消推优”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全区派位”,基本上就是“推优”的过渡版本。 只要你足够优秀,你的择校范围就可以面向全区,也就是四中、八中这些学校也可以搏一搏。 每个人可以报5所好学校,当然,最后能去哪一所,还是得计算机说了算。 但起码给了部分优秀学生“择校”的权利。 全区派位统计表(不完全统计) 西城最受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根治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