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友直先生纪念座谈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年3月16日,是贺友直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当天下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贺友直先生纪念座谈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来自上海文艺界的40余位贺友直生前亲友、学生济济一堂,在“方寸回眸——贺友直画故事·馆藏捐赠作品陈列展”的展厅内追忆贺老的生平轶事、艺术创作之路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我国连环画的创作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上海,五十年代后进入创作黄金期。连环画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立足于对社会发展的记述、表现与宣传。贺友直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连环画家之一,共创作《山乡巨变》、《李双双》、《白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百余本,近万幅连环画作品。“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贺友直总结的“三句真经”全面地概括了老先生连环画创作的要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已经成为了他的创作的“灵魂”。贺友直的创作反映出他植根于生活的创作态度。他精心研习传统绘画技法,从传统中寻汲取养分和灵感,用富有生命力的白描形式将现实生活与中国传统绘画手段进行巧妙的结合。他在创作实践中反复探索,沉到生活中,浸到创作中,总结出“四小”的连环画创作规律——“小道具、小动物、小动作、小孩子”。 ▲《山乡巨变》中华艺术宫藏 《朝阳沟》中华艺术宫藏 其重要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经过两次反复易稿,丢掉了自己过往的创作方法与形式,从传统中找到出口,发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山乡巨变》后的《朝阳沟》,贺友直没有重复自已以往的创作,开始突破文字脚本的条框,不再用图画翻译文字,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发挥绘画的创造性,在文字的要求下再度创造与阐释,有意识地带入情感化的表现。他的作品已独立于文学作品之外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当时颇具时代精神的艺术象征。 贺友直与夫人谢慧剑 中华艺术宫贺友直常设展厅 从年开始画连环画,贺友直心中一直觉得由国家保存是他的作品的最好归宿。迄今为止,贺友直家中的作品多数都已捐赠。年、年、年,他与夫人谢慧剑先后三次将毕生重要作品近两千件连环画、插图、速写、草稿等作品捐赠给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前身)收藏,一同捐赠的还包括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印刷品等。 吴孝明(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他的捐赠为艺术家作出了表率 他是中国连环画泰斗级人物,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对中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做出重大的贡献,他的代表作人尽皆知,从年起,贺友直先生和他的夫人谢慧剑女士,一起多次把这些重要作品,总计2千件左右,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前身),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艺术宫的收藏体系,也使之成为新中国连环画最重要,最权威的国有美术收藏机构之一,这一捐赠的依据,更是为其他艺术家做出了表率,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段佳话。我们今天对他将艺术深深扎根于生活创作精神的追思,同时更是给我们如何真正用源自于生活的艺术创作,通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来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带来的一种思考。 李磊(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文化和艺术传递理想和情感 我们接受了包括贺先生还有许多老先生的捐赠,其实对我们来说承担了很大的责任,这并不是轻松的事情,其实我们接受了一份重托。我们战战兢兢的对待捐赠艺术家、家属,我们是美术的传播者守护者,我们没有特别的权利处理这些事情,惟有战战兢兢把这些工作做好才可以。什么叫文化?什么叫艺术?文化和艺术是传递理想和情感的,也许传递的方式不同,但是道理一样,我们就是要传播有情有意有温度的东西,美术馆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贺友直先生的作品能够在中华艺术宫,不仅仅是贺先生一个人、这些所有的作品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殿堂,也构成了传播文化的学校,这是潜移默化的事情,这些作品能够陈列在这里给大家看,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华艺术宫来说,要继续做好这些事情。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贺友直的艺术只能属于贺友直 贺先生是一位空前绝后的艺术家,“空前”是因为在贺先生之前,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用白描表现当代的生活获得如此卓越的贡献;“绝后”是今天不可能再产生像贺先生这样连环画艺术家,这虽然很悲观,但却是事实。齐白石艺术家只能属于齐白石,贺友直的艺术只能属于贺友直。贺先生将白描和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白描艺术移植到当代生活,为白描艺术在当代获得活力获得极大的贡献。他在连环画和方寸之地上开创出了生活,开创了属于时代生活属于连环画的艺术世界;他对世俗、平民的生活进行了开掘和努力;他是是真正意义上平民艺术家,他将平民世俗、市井的生活,提高到艺术的层面,为过去的时代留下了永恒的肖像;贺先生的为人、个性以及人格,都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象,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艺术家。 林明杰(艺术评认家):他的作品反映着人性的光芒 他的作品有“三小”:他所画的小动作、小细节、小道具,反映着人性的光芒,在人性被压抑的时代,翻他的书,随便翻到哪一张画,上面全部有小动作,小细节,小道具,让虚假的时代进入真实的人性中,思考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这个时代怎么坚守人性的底线、坚守艺术的良心,他对现在的创作都有启发。 朱刚(刘海粟美术馆馆长):他的作品干净、鲜活、有戏 今天(3月16日)其实也是刘海粟先生的的生日,两位艺术大家有共同的情怀,都把他们的作品无偿捐献给国家,他们的情怀是一样的。贺老的作品在我看来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干净,不仅仅表现在白描手法上面,干干净净的画面,更主要的是一生的艺术都是干干净净的;第二是他的作品鲜活,他画的是市井当中生活的场景;第三个鲜明的特点是有戏,尽管是一本小人书,这里面画面连接像小电影,人物鲜活而且都有戏。 邱瑞敏(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揭示生活的真实 吴大羽、刘海粟、贺友直先生他们都有一种精神,他们精神通过作品体现出来,有各自不同的精神所在。贺友直先生的精神,是以生活为本,他生活在社会当中,对生活有着热情和真情,他所画出来的作品,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对生活的观察,他所体现的人物形象都非常有个性特点,每个人物形象都体现精神面貌或者职业,好多非常有趣味的道具放在画面里面,增强了画面的时代特征。 贺友直先生的精神很特别,不同于其他几位老先生,他的精神在于对生活的热爱、敏锐的观察力,并且通过他的笔下把他再现出来,希望他的这种精神,也应该传承下来,有责任让我们的下一代的艺术家,用贺友直的精神来敏锐地观察生活,从而把深刻的内涵揭示出来。 “贺友直先生纪念座谈会”现场 贺友直夫人谢慧剑 陆汝浩(贺友直先生最早的入室大弟子):“艺从生活来,法从生活得” 他两个星期请我去一下,到他书桌旁边站着看他画,看他怎么画的,我带了一张保存了55年的明信片,这就是他当时通知我去学画的明信片,因为当时电话也不是每家都有的,这张明信片上写着:“我这个星期日估计在家里,如果你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可以到我这里来,这是年1月22日,后面还有一个握手,友直。”这是什么感情?对我是怎么样的关怀? 实际上他对我虽然没有成文的教材,但是色彩、素描、速写、线条都给我考虑到了,在这么繁忙的创作当中,他能够考虑这么全面的教学,这是我现在在教学生根本办不到的事情。“艺从生活来,法从生活得”。他的创作从生活当中来的,他的技法也是从生活当中来,这十个字也是他创作的总结,我得到了十个字,也就成为我五十年创作的座右铭,他的路也是我走的路,但是我比他走的路少得多,他到湖南农村累计有两年的时间,磨出了《山乡巨变》,他说他自己是草根却重如泰山。 俞晓夫:在这个时代,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的人格 贺先生之所以那么有魅力,除了天分以外,他在这个时代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像金子一样被埋在地下,但是会闪闪发光,而在我们当代,包括贺先生他们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不具备这样一种独立的人格,现在社会是独立人格非常奇缺的时代。 我们要从技术上面进行一些研究,仅仅用“白描”来概括贺先生是非常苍白的,他是很全面的艺术家。从他的作品当中可以洞见对时代的抗争、一种独立的坚持,要从作品当中发现他的伟大。 谢春彦(艺术评论家):他超越了画本,超越了经典 虽然他走了一年,我们写了很多的文章,做了很多的缅怀,但是除了最朴素的感情之外我们没有说到点上,去年的走是有一点惨烈,或者说是“牺牲”,他为他的事业惨烈“牺牲”了,死在他的画案前,执着七寸毛笔。他来自中国最底层,但出瘀泥而不染,正像他以白描为主的表现形式,他用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白描技法,来表现他自身所存在的阶层。他同时也是《清明上河图》最伟大的学徒,但他超越了画本,超越了经典,这点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不是只讲那几句“我是民间来小人书大画家”,这就对不起70年来在小房子里,忍受着那样巨大的孤独的贺先生,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来继承传统? 同时我也呼吁:希望认真进行贺友直艺术年史图编,为历史留下资料;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成立贺友直艺术研究会或研究小组,传承他留给中华艺术宫的宝藏;建议他的住所,能够成为贺友直工作室纪念之地,这个地方诞生艺术的地方之地,不仅有伟大的艺术,也有现在非常缺失道德的力量。 《我自民间来》中华艺术宫藏 朱国荣(上海美协顾问、艺术评论家):三个高峰期造就他多变的艺术风格 现在很多人对贺友直先生的艺术记忆是片段化的,贺友直的艺术分为三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山乡巨变》;第二个高峰期是五本全国获奖的连环画,《十五贯》《白光》……;第三个阶段是《我自民间来》,他把过去的连环画中脚本、文字和创作绘画分开的方式又集中起来,成为他一个人的独创,又回到原创性的问题,他的这三个高峰期对连环画的发展,其实对许多人来说不太清楚,这是需要强调的,可以让大家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他多变的风格。 肖谷(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时代与人民最大的特点是鲜活,贺友直一生鲜活的表现了时代与人民的鲜活。 陈挺(上海文史馆业务处副处长“经历就是学问” 他以独特的笔调记录和刻划时代,写尽了人间的悲喜,不断的超越自我。贺老自己总结要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当中发现自己,“经历就是学问”,贺老的创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从实践当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历史风貌。他曾经说人要有一定的苦难经历,经过这些苦难对生活的认识比较深刻,贺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他矢志不渝的历史追求,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丁和(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这十多年来,我为贺老拍了不计其数的照片,我实际上是喜欢拍他,我拍人物拍了30多年,而且拍贺老这个片子里面,我更多的学到了他做人的一种理念,我们小辈是通过长辈的言行来得到进步,大家实际上看到十多年里,我帮贺老拍了一些很平常的照片,他拍照片从来不摆拍,他说他最恨的就是摆拍,我说我最不擅长的就是摆拍,我拍照片就是抓拍,他说抓拍就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作者:谢媛 编辑:张丽敏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rk/132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