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届高三语文二模阅卷质量分析 一、整体情况 本次考试实际参考人数为人。试卷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部分,字数字,满分分,均分92.32分。及格率64.8%,分以上9人,最高分为分。 二、客观题答题情况 题目 平均分 满分率 XZ-1 2.37 79.08 XZ-2 2.33 77.73 XZ-3 2.54 84.81 XZ-6 2.25 75.09 XZ-7 2.41 80.41 XZ-10 0.98 32.59 XZ-11 0.36 12.07 XZ-12 0.65 21.53 XZ-15 1.36 45.43 XZ-18 1.40 46.50 XZ-19 2.82 93.95 三、主观题答题情况 (一)现代文阅读Ⅰ 第4题,满分4分,均分2.28分。主要存在问题有: 1.对比的双方指向错误。例如,把“差异化定价”错误理解为单一的“价格歧视”等。 2.把题目理解成概括思路题,将文章进行分层概括。 3.把小说的作用类答题模式强行加入答案。 4.只列出对比,未分析效果。 第5题,满分6分,均分3.41分。主要存在问题有: 1.部分学生“分条概括”意识不强。一是没有分点意识,大段文字堆积;二是没有小标题概括意识,分点角度含糊,不知道按照“国家法律”“相关机构”“个人防护”这三个层次有序作答,答案杂乱,没有要点。 2.部分学生思维提炼能力不够。只是简单地大段照抄原文语句,只是追求将空格写满即可,不加提炼。 3.部分学生语段综合理解能力欠缺。比如不理解原文中“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中“杀毒软件”的情境内涵,导致答题错误。 (二)现代文阅读II 第8题,满分4分,均分2.36分。 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形象作用类题能力,学生对这类题的解答应该不陌生,一部分学生不掌握基本思考方向,答题随意,造成失分。主要存在问题有: 1.审题错误,将“形象”替换成“细节”: 2.审题错误,将“形象作用”理解成“形象分析”: 3.不能紧扣问题,答非所问。 4.照搬术语,胡乱堆砌。 学生基本的答题思路没有掌握,不知道小说“作用”题一般从哪些维度去思考。虽然新高考强调打破僵化的答题套路,但基本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还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第9题,满分6分,均分3.04分。 这道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得分不高。主要存在问题有: 1.审题不准确,答成写法题。 2.审题不完整。抓住“心理”而忽略“矛盾”。 3.答成作用题。 在后期复习中要强化学生精准审题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在题干上圈画出答题“关键词”,帮助学生养成“题目怎么问就怎么作答”的习惯。 (三)文言文阅读 第13题 第(1)题,该句难度不大,满分3分,均分2.16分,得分率较高。 1.“坐”“奈何”“遽”重点词意思翻译不当。 ①“坐”翻译成犯罪或因……而获罪,这一点学生有较多失分; ②“奈何”翻译成为什么或怎么,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分; ③“遽”翻译成就,立即或者突然,这一点有部分同学失分。 2.没联系上下文语境,对“君”“反”理解不当。 3.语句翻译不通顺。 第(2)题,满分5分,均分1.67分,得分率仅为33%。 1.5个得分关键词,其中需要古今异义的“经济”和需要意译的“肝肺”很多同学翻译不到位,“合”有部分同学在译文中没有结合语境落实到位或者翻译的时候直接遗漏。 2.部分同学即使翻译出部分得分点,但不注意译文的文意连贯通顺,导致上下文语意不通。 下一阶段的翻译复习中有两个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 1.注重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迁移能力的训练,结合语境准确翻译,不可以先入为主,以古律今。 2.注意答题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翻译能力,避免词不达意,翻译句子不通顺的情况出现。使翻译在准确明白的基础上,力争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14题,满分3分,均分2.22分。 本题要求学生能回答出写作方面“奇”的原因,并能用较为准确的语句表述出来。主要失分原因有: 1.审题不清,或题意理解错误。要求依据第四段,概括侯方域在文章写作方面的“奇”的表现,有少部分同学答成“善于规模”“符合传统,超脱世俗”,此句是第五段中内容。 2.要点不全。大部分同学能答出第二点“将要出文集时,能在一晚补全所有尚未脱稿的文字”,未能将第一点“独辟蹊径,着力古文”答出来。 3.文意理解错误。比如文本中“倡韩欧学于举世不为之日”这句话,有学生理解成“倡导韩欧学,举世知晓不过数日”。 4.表述不清。比如有学生答成“别人写文章未脱稿,一会儿他就能补全”,不知学生在说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第16题,此题答题情况不佳,满分6分,均分仅1.64分。问题主要有: 1.审题不清:比如题目问的是“诗人在尾联中流露出哪些心声”,有些学生分别从首联、颔联、颈联作答情感,可能受“从全诗看”影响。还有不少学生答非所问,罗列了许多艺术技巧,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等; 2.要点不准:好多学生没有读懂诗歌,再加上对“次韵”没理解以及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