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上方京法网事获取北京法院官方资讯

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法院收案量持续上升,案多人少不容回避。面对压力,北京法院积极发挥司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同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深入开展立案阶段“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将大批普通纠纷在诉讼前端分流化解。年1月至8月,北京法院“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共结案件,占一审民事案件结案量的46%。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基层法院,实地探访了这些法院在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工作经验和模式。

每个工作日,从上班伊始,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便迅速挤满了前来立案的人,让不算宽敞的空间显出几分逼仄。作为全国案件量最大的基层法院之一,朝阳法院年审结案件超过13万件,今年截至目前收案已近13万件,案多人少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减轻案件压力、缩短当事人诉讼时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朝阳法院在打造“多元调解+速裁”机制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覆盖立案、分流、调解、速裁等全流程,通过线上线下“双便利”,引导更多的矛盾纠纷在诉前和诉中通过调解与速裁高效解决。   截至年10月10日,朝阳法院分流到调解系统的案件共计件,其中成功调解件,对调解未成功的案件立案件,以速裁方式处理件。

诉讼服务前移至指尖

在朝阳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记者看到,诉状智能生成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等多个功能先进的电子化平台设施在明显位置摆放,不时有立案群众上前应用。   为了索要被拖欠的工程款,外地来京的张先生打算在朝阳法院起诉。在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上,张先生填写了案件相关信息,系统随即生成一份评分75分的高风险指数说明,对张先生进行诉讼风险告知。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调解时,张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虑调解”。   记者通过亲身体验发现,无论是使用手机终端,还是现场机器设施,只要根据操作提示,点击选择相关信息,系统即可通过交互式问答,从法律依据、时间成本、经费支出、专业知识、人际亲情等多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自动生成诉讼风险评估告知书。告知书在出具诉讼风险评估结论的同时,还专设“对比诉讼与调解”一项,从自愿性、和解性、保密性和经济成本4个方面,分析调解的特点和优势,引导使用者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就在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旁边,诉状智能生成一体机是另一个颇受立案人欢迎的高科技。这台机器预装了交通事故、民间借贷、继承、买卖等16类常见纠纷类型的诉状模板,当事人同样只需要根据提示录入相关信息,机器便可自动生成规范的诉状并可一键打印。如果想下载电子版也很容易,掏出手机扫描自动生成诉状的   朝阳法院信息办主任任小燕告诉记者,如今在朝阳法院立案,不仅可以使用大厅里摆放的这两台机器,还可以通过   在朝阳法院立案庭内的律师志愿服务工作站,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登录正处于上线测试阶段的协同调解系统。在案件移送模块,记者看到,原被告、立案法官、案由等案件信息罗列清晰,案件详情和移送情况清晰可查。   立案庭庭长韩毅刚向记者介绍说,协同调解系统平台上线后,对物业、供暖等已经与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机制,可以委托调解的案件类型,立案庭收到案件后会将相关案件卷宗信息通过平台直接推送到律师调解机构,作为法院特邀调解员的律师不用到法院就可以通过系统直接查看调解案件情况,开展线上调解工作。“这个系统能同步记录调解信息和调解笔录,调解完成后调解员也可以通过系统制作结案报告、调解协议书等材料,实现了法院与院外协同调解机构的直接交互及材料共享。”韩毅刚说。   类似的功能,在朝阳区法院互联网诉讼平台的远程调解模块中已经实现。据任小燕介绍,借助这一模块,法官或调解员可以在办案端进行远程调解事项的预定,系统会同时向当事人手机和   “有了远程线上调解平台,行动不便或路途遥远的当事人也可以面对面参与调解,将有效降低群众参与调解的成本,无疑也会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调解途径解决纠纷。”任小燕说。

类案速裁驶上快行道

吴薇是朝阳法院亚运村法庭法官,自年1月亚运村法庭集中审理交通事故、民间借贷等几类收案量大的类型化案件后,吴薇带领着新组建的速裁团队,开始了类案专办快审工作模式。   吴薇的速裁团队配备有一名具备丰富调解经验的专业调解员、一名拥有良好法学功底的法官助理和一名聘任制司法辅助人员,团队专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类案件,要素式审判是他们高效审案的一大法宝。   去年12月,刘先生驾车将小马撞伤。经交通部门鉴定,刘先生负全责,后双方因赔偿问题诉至法院。经法官助理评估,认为案件具备调解基础,故先行交给驻庭调解员调解。来自朝阳区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的专业调解员采用要素式调解法,首先让双方在法院提供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庭审要素表》上填写基本信息,随后根据调解情况,调解员将要素表的内容不断完善,双方共同认可的事实、分歧和争议随之一目了然。由于调解未成,案件转入速裁程序。   案件转回的当天,吴薇便开庭审理了此案,整个庭审均围绕审判要素进行,只对有争议的事实进行重点审查,不到半个小时便完成庭审。3天后,当事人领到判决书。   要素式审判在朝阳法院类案审理中已是惯用方式,其广泛应用的背后同样有着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而且这项技术的建立是由法官主导的。朝阳法院政治处主任俞里江告诉记者,朝阳法院探索组建了10支由法官主导的信息化研发团队,由法官对类型化案件进行要件式解构,再由专业技术人员将梳理出的要件嵌入信息化系统,从而帮助法官厘清办案思路,自动生成庭审笔录和法律文书。   白云龙是朝阳法院执行局一线执行法官,也是信息化研发团队的一员。对于年办案量近件的白云龙执行团队来说,传统工作模式下,仅发送执行通知一项就会耗费大量时间。而如今,借助审执事务集约系统的执行模块,可实现集约执行通知发送、集约查控、集约查询、调查令集约在线申请和发放等,执行法官终于可以从繁杂的批量事务性工作中脱身了。   朝阳法院副院长郭莉蓉介绍说,在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中,朝阳法院不断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事务专办。自主研发审执工作事务通平台,实现事务性工作集中统筹,规范管理,事务性文书一键生成、防伪签章,制作用时缩短80%,可集约事项进入标准化、信息化高速办理模式。大力建设语音转写精准记平台,提高开庭时自动生成笔录的准确率,提高司法工作效率。   据了解,凭借信息化建设强有力的护航,今年1月到9月,朝阳法院共结案件,较年同期增加4.8万余件。

记者手记

朝阳法院近年来坚持探索如何提升审判质效,化解案多人少难题。面对超大体量案件进入法院的现实,朝法人笑称自己的信息化之路是“被逼出来的”。朝阳法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快,法官与技术团队碰撞结合,短短两年就建成多个信息平台系统,覆盖立案、分流、调解、速裁等全流程。   在“多元调解+速裁”机制的打造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将矛盾纠纷在诉前和诉中借调解与速裁高效解决,对于人民法院寻求提升审判工作质效、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文原载于法制日报年11月3日第三版)

编辑:汪希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官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ms/72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