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西有个神奇的城池,历史上曾经被称为营州、柳城、龙城、霸州、兴中府等等。这里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是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从史前文明开始,这里就有了谱写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有东方维纳斯之称的牛河梁女神像和精美的红山玉器;三燕时代还曾留下了最浪漫最多姿的“步摇文化”;出现了比唐玄奘还早年到西天取经的北燕高僧昙无竭;还有“蒙古族曹雪芹”之称的清代作家尹湛纳希;著名的宫廷画家张瑨;这里还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家族的故乡;是《锦绣未央》中李未央的原型冯皇后的城池;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交汇点……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朝阳。 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近日记者采访了原朝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三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考古专家孙国平和朝阳文化学者、作协主席邸玉超,且听他们讲述朝阳历史上那些风云往事。 略有改动 柳城曹操大败乌桓之地 孙国平说,战国时期,朝阳就已经有了城市的建制。朝阳最早的称呼叫“酉城”,虽然在史书上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但是年,考古人员在朝阳王坟山一处规模不大的战国墓地里挖出了两个陶量,陶量上刻有“酉城都王氏鈢(玺)”六个字,考古人员由此推断这是朝阳最早的称呼。 孙国平介绍说,朝阳被称为“柳城”是从西汉开始的。据《汉书·地理志》载:“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另据《元和郡县补志》载,秦统一中国后,柳城“本秦县,属辽西部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来则成为三郡乌桓的统治中心。遗憾的是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为什么称呼朝阳为柳城。孙国平认为,“酉”和“柳”谐音,所以到了汉代就有了“柳城”之称。 朝阳袁台子西汉柳城遗址 邸玉超则说:“朝阳自古多柳,山川河畔,村头屋前,到处都是柳树,垂柳婀娜,旱柳倔强,新柳嫩翠,古柳苍然,触目皆是柳的风景,所以民间认为柳城之名或许跟这里盛长柳树有一定的关联。” 关于汉时柳城的位置,记者在翻阅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年8月7日“柳城考”条中发现这样几句:“柳城故址当在今奉天锦县(今凌海市)北,热河朝阳县南,奉热两省区交界之处。”那么,金先生所述柳城之地和后来考古发现的柳城遗址袁台子是否吻合呢? 年10月,考古人员在朝阳县十二台营子乡袁台子村发掘出3处遗址、40个窑穴、3个粮仓、2眼水井、2座窑址和1处窑场。还在城址东南王坟山西坡发现汉墓约50座。城址里出土了陶器、铁器、铜器、石器、骨器、琉璃器和钱币。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有“柳”或“柳城”字样的古瓦,综合考古挖掘发现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学家考证出这里曾是西汉时辽西郡柳城县所在地。孙国平认为,当年金先生所述柳城之地时,袁台子还没有考古发现。他“柳城考”中所指的地方当是朝阳和锦州交界的地方,或是朝阳县的东大屯,或是今葫芦岛女儿河一带。 柳城遗址出土的陶拍上印有“柳城”字样 孙国平说,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曹操北伐乌桓时就曾挥师柳城。《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了这段史实:建安十二年()秋七月,曹操率20万、数千辆战车,还有文臣武将中几乎所有的精锐:谋士郭嘉、荡寇将军张辽、平狄将军张郃、横野将军徐晃,还有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在大雨和泥泞中,劈山斩棘,出卢龙塞(今天的喜峰口),经白檀,走平冈,千里奔袭,突然占领了乌桓的统治中心柳城附近的白狼山。经过一场血战,乌桓军队大败,“追奔逐北,至柳城”,斩乌桓首领蹋顿及部下,降者20余万,解除了其后患。从此,中国北方社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安稳期。同年九月,曹操班师从柳城经渤海边的碣石回邺城,并作《步出夏门行》五章。其部下御史大夫缪袭为此战作长短句《鼓吹曲·屠柳城》,其中说:“屠柳城,功诚难,度越陇塞路漫漫。” 龙城辉煌的“三燕之都” 孙国平介绍说,朝阳改称龙城的时候,历史已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年正月,建国四年的前燕国王慕容皝派人在这里修筑新的王城。慕容皝在此建城池,立宗庙,城内大兴土木,广造宫室。城建好后命名为龙城。从此这里成为前燕、后燕、北燕的三朝首都,史称“三燕之都”。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创造了与东晋、前秦鼎足而三的辉煌。 朝阳龙城宫城南门遗址 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朝阳市老城区中轴线上的龙城宫城南门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挖掘出多处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有北燕纪年的陶瓮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考古发掘表明,这座门址始建于前燕,废弃于元代,共经历了前燕、后燕、北魏、唐、辽和金元6个时期,历时余年,这在我国城市考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发现。遗址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三门道的城门。我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规定,只有都城城门才允许开设三门道,由此推断该门址就是三燕国都龙城宫城的城门,这座遗址的发现被认为是考古学术上的重大突破,为了解龙城的范围、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朝阳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中门道石板路面 邸玉超对记者说:“‘龙城’的称呼比柳城更为响亮,且在中国历史上,‘龙城’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名诗《出塞》,其中两句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此,‘龙城’一词成为文人学士卖弄才学的凭籍。” 那么诗中的“龙城”是指朝阳吗?记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并没有找到具体线索。记者又询问了考古专家孙国平,他说:“中国有八个龙城,分别是诸城、濮阳、天水、湘乡、太原、常州、柳州、朝阳。王昌龄诗中的‘龙城’应该指汉代大将军李广所奇袭之地,但具体是哪里目前已不可考。但不可能是朝阳。” 关于龙城的具体位置,孙国平介绍说:“柳城之北,龙山之西(今朝阳城东凤凰山),今天朝阳的老城区内就是当年的龙城。重视汉族文化的东胡鲜卑人,自然也崇尚汉族礼仪,前燕国王慕容皝称帝后,总想自己也该是条龙,而且下属也想尽办法迎合其意,因此称都城为龙城”。另据《晋书》记载,晋永和元年(),有黑、白二龙交首嬉翔于龙山之上,臣下禀报慕容皝。慕容皝观之大悦,即命宰牛祭祀,大赦境内,并命新宫为“和龙宫”。因此,龙城亦称“和龙城”。公元年北燕冯弘称臣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封其为黄龙国主,龙城又称为“黄龙城”。 龙城遗址出土的三燕时期的人面瓦当 孙国平说,龙城到了后燕慕容熙在位期间,已成为一个规模宏伟的都城。慕容熙倾全国之力,凿天河渠引水入宫,续凿曲光海、清凉池等,又征役两万人,为他的两个爱妃建造了广袤十余里的龙腾苑,位置就在今朝阳市区的东北,苑内筑有“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的“景云山”。又建了逍遥宫、甘露殿等。几百座殿阁连成一片,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公元年,北魏大军攻打北燕,高句丽乘机攻入龙城,将城内府库掳掠一空。国主冯弘撤离龙城时,又放火焚毁了宫殿,大火烧了十余日才熄灭,致使经历前燕、后燕、北燕三个王朝,经营建设了近百年的故都风貌荡然无存。清人张丕谦在《慕容皝大筑龙城歌》中对此感叹道:“荒甸难寻宫阙址,三塔空存凌水流。”满是兴败衰荣的黍离之悲。 伫立了余年的朝阳北塔 如今,三燕故都龙城的风貌在屡次的旧城改造中,不断地更迭着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千年前的印记已荡然无存,龙城之名也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已消逝。只有一座在这里伫立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佛塔还让人摇想出那些或辉煌或苍凉的历史。 孙国平说,此塔是北燕皇帝冯弘的孙女冯氏为怀念北燕而建的。北燕灭亡后,冯氏成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前不久刚刚完结的热播剧《锦绣未央》里李未央的原型就是这位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后”的北魏冯太后。这位冯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曾辅佐她的孙子北魏孝文帝元宏开创一代霸业。冯氏做了皇后但仍不时思念故国北燕,于是命人在龙城遗址上建了一座佛塔以示纪念,并命名为“思燕浮屠”。 营州丝绸之路上的交汇点 孙国平说,朝阳被称为营州是在唐朝。唐贞观十九年(公元年)的十月十一日,唐太宗在东征高句丽班师途中驻跸营州,在这里亲自祭奠战死者亡灵。太宗颁发诏书,命令水、陆两军将阵亡士卒的骸骨收集起来,隆重安葬,并杀猪宰羊以祭之,又挥泪写下祭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两个营州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震惊华夏的“安史之乱”,致使“渔阳鼙鼓动地来”,唐王朝历经八年,耗尽国力,才将“安石之乱”平定下去。而平定这场叛乱的主要功臣之一即营州人李光弼。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和军事家,曾与郭子仪先后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新唐书》说他“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朝廷论功,李光弼加宰相,位至三公,封为临淮王,徙居金陵,从此子孙蕃盛,衍为著名的金陵李氏家族。千载之后,重忆三对恩怨老乡,再续那段风云历史,令后人不禁感慨万千!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像 营州的辉煌是在唐朝开元年间。“三燕”之后,这个城市虽然失去了帝王之气,但仍为后世沿用,仍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汇聚之地,在塞外东北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国平介绍说,唐时,尤其是开元年间,这里是朝廷在关外东北地区行使管辖权的官署所在地,担负“押两番”即管理两个附属国奚和契丹的责任。所以,当时的营州自然有着不同于一般边关重镇的繁华与热闹,光是边贸活动就颇为引人入胜。据说当年营州城门外与奔腾汹涌的白狼河之间是一片广阔的河滩,河滩上,毡帐叠彩,摊铺挂红,牛羊嘶叫,骏马长啸。身穿契丹、库莫奚、突厥、东胡、秣褐、鲜卑、高丽、大唐等各族服装的人如潮似浪,边贸交易十分火爆,使当时的朝阳成为绿洲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在东北的交汇点。 朝阳热河时期的关帝庙 邸玉超对记者说,由于唐朝时尽心经营东北,使营州这座边关重镇获得了相对的和平与安宁,并吸引着大唐不同层次人士的眼光。诗人杨凝在《送客东归》诗中写道:“君向古营州,边风战地愁。”从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几乎每天都有东去营州的唐人,或是戍边,或是经商。 在这些众多的到边关塞外建功立业的士人中,有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来到了朝阳,他就是高适。开元十八年(),31岁的高适闻知他结识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正在蓟门(今北京德胜门北),于是他也“单车入燕赵”。岂料他到了蓟门,王之涣已经离开。高适只好在燕地投笔从戎,“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开始了他漫游北地的军旅生活。其间,他曾探访“碣石辽西地”,漫步“渔阳蓟北天”,并“东出卢龙塞”,只身来到朝阳,在朝阳写下了著名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锺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邸玉超说:“军旅诗人的绣口与营州少年的青春浪漫在这首诗里绾结成放达的边塞情调和活跃的生命力量。” 上世纪30年代朝阳老城区的牌楼 地处塞外的朝阳,古属胡人之地,民风多有夷狄之气。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一直到清以前,这里都是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崇武,风俗淳厚犷放。 朝阳之名或取自《诗经》 孙国平介绍说,唐以后,朝阳又数易其名。辽时称为霸州,置霸城县,又升为兴中府,设兴中州。清乾隆三十九年(年)设三座塔厅,但所有的名字都远不如柳城、龙城、营州这三个名字在历史上的地位响亮。而被叫朝阳始于乾隆四十三年(),清廷在这里置朝阳县而得名。 就“朝阳”一名的缘起,孙国平说历史上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朝阳”是根据其方位定的名字。因为朝阳位于凌河西面,大青山的东面。俗称“河东为阴,河西为阳;山西为阴,山东为阳”。而朝阳恰恰处于河西与山东之间,所以取名为“朝阳”。 另一种说法缘自一个历史故事。据说,清朝乾隆八年巡幸盛京,途径三座塔,在为其修建的牌楼上,挂有“凤鸣朝阳”的金字木匾。城东有山,形状犹如青凤展翅欲飞,迎着东方的彩霞朝阳。依据此将三座塔改名为“朝阳”。 日伪时期朝阳“凤鸣朝阳”牌楼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于传说。传说朝阳城东的凤凰山曾经落过九只凤凰,后即有“九凤朝阳”之说,根据这个则被称为“朝阳”。 另外有文字为证的说法缘自一篇鉴文。据民国二十年(年)的《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风凰山脚下,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作为考古工作者,孙国平更倾向于前两种说法。 无论哪个名字,文化界有一个公认的看法,“在辽宁,唐和唐以前的文化主要到朝阳去找,唐以后到明末的文化主要到辽阳去找,清以后的文化主要到沈阳去找,是为‘三阳文化’”。朝阳作为“三阳”中的第一阳,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无须质疑,而柳城、龙城和营州这三个中国历史重要结点上的名称更值得人去探究。 丙申腊月于沈水豆荚小筑 吴限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怎样防治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ly/14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