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近日,“年怀柔区G大修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开评标工作。该项目创造了北京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的两个“第一”:它是北京第一个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项目,也是北京第一个远程异地评标项目。 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顺利完成电子开评标 先简要回顾下“年怀柔区G大修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过程: 1月21日招标人使用CA证书登录北京市公共资源综合交易系统,发布了“年怀柔区G大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发售期间,潜在投标人均可登录北京市公共资源综合交易系统免费获取招标文件。 2月24日该项目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综合分平台第一拍卖厅进行电子开标。佩戴口罩、检测体温、登记信息,开标每家投标单位只安排一位授权代表进入开标室,人员间隔1.5米以上分散就座……整个开标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疫情防控要求做好防控工作。该项目的顺利开标,也标志着本市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开启全过程电子化招投标。 ▲开标现场 2月27日评标委员会成员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综合分平台和朝阳区公共资源交易分平台进行本市首次远程异地评标。全市通过电子交易系统的远程协同,专家评委利用语音视频系统进行远程异地讨论,招投标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对交易项目的开评标过程实施实时监督和事后检查。 ▲异地评标现场 评标活动结束后,系统自动汇总评标结果,并于2月28日在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发布中标候选人公示信息。 ▲中标候选人公示页面 全流程电子化 减少企业成本、保证评审客观性 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是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之一。 那么,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意味着什么呢?以招标采购为例—— 对交易本身来说通过“互联网+”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有效提高了招投标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促进招投标参与各方的信息公开,无论是交易过程还是监管服务,所有交易环节实现操作留痕、可溯管理。 对企业来说北京按照无纸化流转设计思路,理顺业务协作及数据共享关系,减少企业“跑路”环节,减轻企业提交资料压力,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制度性成本。 北京在实现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变更等环节在线办理功能的基础上,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建设了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担保金融服务平台,推广使用电子保函,为市场主体提供电子银行服务、投标和履约担保的电子保函在线服务,降低保证金管理风险及交易信息提前泄露风险,也减轻了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的负担,为中小微企业增加投标机会创造了条件。 市公共资源综合交易系统对接国库支付系统,实现在线向采购实体收款,将交易服务延伸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为企业服务不断链。 对评标专家来说全流程电子化能够有效约束“自由裁量权”,不仅可以防止个别专家计算失误,还能有效防止个别专家主观臆断,最大限度保证评审的客观性。 北京将全市推行远程异地评标 探索建立跨区域共享机制 “年怀柔区G大修工程”建设项目是基于互联网的跨地区、跨平台远程评标的首次尝试。 疫情期间,远程异地评标可以有效减少人员流动及聚集,防控疫情传播。电子交易系统打破物理时空屏障,不仅有助于加快推动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推进传统线下交易向线上电子化交易的过渡,提高评标工作效率;还能将招标人、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从地域上最大限度隔离,有效解决“熟面孔”等人为干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围标串标等行为,保障评标公正性。 下一步,北京将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远程异地评标,为推进“京津冀”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资源、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等共享机制奠定基础。 全流程电子化交易、远程异地评标,都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有益尝试。北京将进一步梳理全过程电子化交易各事项、各环节,重点聚焦用户体验优化,持续提升系统平台的规范性、友好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区块链应用及移动终端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创新监管手段,确保本市公共资源交易实现阳光、透明、公开、公正。 撰文/刘娟编辑/刘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