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前徘徊在“生死关”,如今一季度盈利3亿元,五年中他们经历了什么? 四月的辽宁,春寒料峭。 夜色中,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朝阳钢铁却依旧是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下班时间已过,热轧厂设备工区成本变革小组的成员还没有离去,他们对产线的45台设备进行重新分配。一番讨论后,准备把原来37台工作、8台后备的模式改为28台工作、17台后备。“这样算下来,一年能省下万元。” 从年驶入改革的快车道,这样的场景在朝阳钢铁已经成为常态,尝到了改革甜头的职工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也共同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好。 如今,早已摘掉了“僵尸企业”帽子的朝阳钢铁盈利额持续攀升。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盈利超过3亿元,销售利润率位居全行业第四名,再创历史同期最佳业绩。在主要生产指标中,13项创季度历史最好水平,5项创单月历史纪录,其中,入炉焦化同比每吨下降2.86千克,吨钢综合能耗每吨下降17.04千克,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生死边缘改革破局 “各种传言满天飞,人心惶惶的,卖房的、投简历的,都在寻找出路,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时隔多年,再次回首往事,朝阳钢铁许多职工的心头还是会瞬间被惶恐填满。 说起来,朝阳钢铁可谓“生不逢时”。它年竣工,一投产就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到了年,钢铁行业深陷“寒冬期”,市场供大于求,钢材价格不断下降,加之老国企体制不优、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朝阳钢铁6年连续亏损近60亿元,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僵尸企业”,企业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 年的最后一个月,即将迈入年的朝阳钢铁却没有一丝迎接新年的喜悦,“如何活下去?”是他们在这个年终岁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救活”这个年轻的企业,鞍钢集团按照“简化、瘦身、放权、搞活”深化改革的总体原则,把改革的“点”打在“放权”上,变“输血”为“造血”,力求让朝阳钢铁依靠自身“简化、瘦身、搞活”谋出路,实现起死回生。 年12月末,鞍钢集团与朝阳钢铁签订了《契约化承包经营合同》。朝阳钢铁的各级负责人,在契约化承包经营合同上逐一签下名字。接过这份“军令状”,朝阳钢铁便成为“责任封闭、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单位,主动闯市场成为朝阳钢铁唯一的出路。 翻看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承包经营合同,可以看到在明确经济责任指标、实施风险抵押基础上,鞍钢集团依法依规,将采购、销售、研发、机构设置、选人用人和薪酬分配等6项权力全部下放,一场“刮骨疗伤”的改革在朝阳钢铁展开。 契约化经营让企业活下来 从公司到厂、从工区到产线,朝阳钢铁进行了层层契约化指标签字,一份约定把企业与职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全公司余名职工的肩头都扛上了指标,职工们心里清楚,“说什么也不管用,完成契约化指标是真格的。”大家利用各种渠道找信息,研究销路,紧盯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赚钱多、收益大的产品成为各条产线紧盯的目标。 改革就是要硬碰硬,实行契约化改革后,朝阳钢铁把第一张牌打在优化机构岗位上,“机关部门由原来的13个减到9个;取消作业区,直接管理到班组,实现了高度扁平化;有64名工人竞聘到管理技术岗位,名管理技术岗位人员落聘到生产服务岗位,甚至还包括77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大幅度的深化“干部、用工、收入”三项制度改革,向扁平化、专业化管理要效益,机构瘦身、人员下放让职工看到企业改革的决心,曾经被诟病的“小庙老方丈、穷人雇保姆”的现象一举得到解决,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第二张牌就是下放权力。该公司7个创效部门全部实行契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赋予基层经营自主性。层层签约,就得层层负责任,就是要让“一些人背手看,一些人弯腰干”的怪现象得到解决,把职工的活力、潜力全部激发出来。 ——热轧厂制定了《热轧厂专项考核管理细则》,把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