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闫涵妈妈(ID:yanhanmama) 1 这几天看了一个清华大学的宣传片。 34名清华本科生要完成毕业前的最后一张答卷。他们围成一个圆圈,有6个问题,如果答案是“否”,就要后退到下一条线。 “你是否自己做出过人生重要的选择?” “你是否走出过国门,看过更大的世界?” “你的家长是否培养过你的兴趣爱好?” “你是否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 “你是否和他人相处时能保持自信?” “你是否曾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 每一个问题问完,都有人在后退。 后退的那一刻,他们想到的是曾经的自己。 没有被培养过兴趣爱好的女孩,想起第一次参加学生节时望着台上表演的同学们羡慕和失落的自己。 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的男生,想起第一次新生研讨课上听着别人侃侃而谈的局促的自己。 和人相处时没有自信的姑娘,想起第一次站在清华园里时渺小平凡的自己。 6个问题之后,34个人不再并肩而立,而是站在了不同的位置,就像他们在迈入清华之前,各自不同的起跑线。 2 接下来的7个问题,刚好相反,如果答案是“是”,每个人可以前进一条线。 “你是否有勇气掌握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走出过校园去探索陌生的世界?” “你是否找到了自己所爱,是否热爱你所做的?” “你是否通过合作完成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你是否做到了自强不息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你是否愿意厚德载物,用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同样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不止一人向前迈进。 坚持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投身基础研究的她。 曾休学一年深入非洲调研、即将在毕业后赴非洲工作的他。 他参加组织了20多场校级活动成为清华校歌赛总导演。 他在受伤后拄着拐完成了最后一场校篮球队比赛的教练任务。 还有自强计划考入清华大学最终拿下本科特等奖学金的她。 以国家专项计划考入清华毕业后将回到家乡支教的她。 发现了吗,前6个问题,是他们来到清华前的人生;后6个问题,是他们被清华改变的人生。 同样的问题,他们拥有了不同的答案,从不同的起跑线出发,他们最终站在了一起。 让他们站在一起的,其实是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清华,你有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34个人的答卷,也是每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名本科生的答卷。 这份毕业答卷,就像人生的A面和B面。它诠释了那个最简单的道理: 「能够改变人生命运的四个字,叫做努力学习。」 3 刘雯因为31岁没谈过恋爱上了热搜。 《奇遇人生》里,几个女孩一起讨论最糟糕的约会经历,刘雯说:“我觉得我不用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没有男朋友,我从来没谈过恋爱。” 每个人都很惊讶。 刘雯说:“我总是只想到工作,我爱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男朋友。 那场对话的最终,刘雯被直男导演的一句“你有选择性记忆”说哭了。 哭是因为难过、脆弱?那是你不知道她有多强。 刘雯17岁北漂做模特,她的面孔不够美,台步不够专业,最初去面试甚至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 她曾经当过没有职业模特愿意做的试衣模特,奔走在无人问津的秀场,直到遇到自己的伯乐。 她曾经买来本过期的时尚杂志研究,对着镜子无数次练习定点和眼神。 19岁得到第一个国外工作的机会的她,英语说不好,在国外的街头一次次迷路,为了生存下去,逼自己疯狂地学英语,满屋子都是书和CD。 她曾经一天要赶6个秀场,只睡2个小时,13年如一日地做着身体管理,从未放松过对业务能力的培养。 为此她曾经哭过很多次,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刘雯,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她是第一个登上维密内衣秀的亚洲模特、第一位进入“NewSupers”榜单的亚洲模特、连续4年登上福布斯超模榜的唯一亚洲模特。 她曾经凭借一季走了74场大秀的成绩创下亚洲模特最多走秀记录,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超模”。 那个梦想有一天可以做导游环游世界的湖南小城姑娘成为了跻身顶级时尚圈的世界超模,用更梦幻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光环之下,是疲惫与孤独,这疲惫与孤独,早已经被刘雯消化成人生的一部分。 刘雯曾说过一句话:“我希望在自己放弃之前,做出自己所有的努力。” 努力不是一种结果,努力是一种选择。 所以,有的人选择嫁入豪门被别人的光芒加持,有的人选择自己去追逐星辰大海,不评价哪一种更好,但希望求仁得仁,最终得到的都是你想要的。 4 有位年长几岁的朋友,因为读大学时全班年龄最大,有个绰号叫“师兄”。 师兄来自小县城,学习很好,家境很差。他学的是经济学,酷爱写作,理想是写一本最有趣的经济书。 他的同学说,他是自己见过的最努力的人。 他的宿舍总是堆满了借来的书,每天最早起床、最晚回来。 他自己赚生活费,给别的学校做校报、帮企业搞活动、甚至操着一口方言浓重的普通话去培训班上作文课。 大学毕业后师兄去了一家经济报社做记者,白天采访写稿,晚上埋在办公室里写书。拿着写好的书稿去出版社,才知道出书要钱,师兄没钱,就在网上开了账号连载。 一年后,有人看到他的连载,打电话找他,见了面才知道那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想挖他来北京工作。 那年师兄40岁,做到了报社的中层,过的挺安逸。好多人都劝他别折腾,他跟妻子商量了一个晚上,只身去了北京。 40岁的师兄做了北漂,公司里到处是名校毕业和留学海归,一切都是陌生的,师兄报了在职的研究生,白天泡公司晚上泡学校在租来的宿舍里研究报表。 北漂的第五年,师兄把妻子儿子接到了北京,我认识他时,虽然他没有出一本有趣的经济书,但已经在那家名气很大的公司里独当一面。 师兄常说自己是个光脚的孩子,必须得拼命跑,才能赶上那些穿着好鞋的同学。所以他在人生的每一个机会上都用尽全力,读书时拼命学习、工作后拼命努力、遇到机会就紧紧抓住。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能做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努力。 5 这季《奇葩说》有个辩题,叫:“年纪轻轻精致穷,我有错吗?” 傅首尔的持方是:“有错”。 她提到李诞没红时发过的一条微博:“我最讨厌的就是过于努力的人,人生又不是奥运会。” 傅首尔说,那条微博就像是他踩了我的尾巴,因为“我就是一个过于努力的人”。 三年前第一次参加奇葩大会,傅首尔穿了一件块钱的西装,那是她那几年最像样的衣裳。 在因为节目走红之前的那几年,她哄睡了孩子后坐在家里一天一天地写书,妈妈还穿着打补丁的袜子,国外读书的妹妹天天都在刷盘子赚钱,她舍不得买漂亮衣服,跟自己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配”。 她说:“对于有的人来说,生活就是奥运会,我们生下来就长在跑道上,一生都要全力奔跑。” 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傅首尔“克扣”自己的做法,但她有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太多人愿意跟自己说我值得,太少有人会跟自己说我不配;我们总是有跟自己说我值得的决心,却没有跟自己说我不配的勇气。” 人生从来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 家庭条件、教育资源、父母的能力格局,注定每个孩子的起点是不同的,但人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一场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 最初曾让你胜券在握的优势,也会在漫长的路程中被慢慢稀释,你终究要靠更努力的自己,完成下一次超越。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在起跑线上就注定输赢。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努力?” 这是那个想要玩却必须去做作业的孩子、得了低分被要求得高分的学生、完不成艰难的工作被批评的入职者、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