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医院成立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副院长童朝晖表示,在紧密型医联体基础上,医院将致力于兴建利益和责任共同体。 来源:健康界作者:李子君 8月2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下称医院)成立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并开始为朝阳区7个社区服务中心出具放射诊断报告。健康界从医院获悉,两周以来,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运行平稳,放射影像上传顺畅,诊断报告完成及时,实现了患者“拍片在社区、医院”的格局。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未来医院将致力于兴建利益和责任共同体。 年,医院与区内10个一、二、医院建立了第一个医联体--医院医疗联盟。在医联体构建之初,医院就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与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医学诊疗平台,实现远程医学影像会诊。 4年来,医院医疗联盟实现下转住院患者人,上转住院患者人,为社区患者做大型化验项,CT、核磁检查次。远程会诊放射次、心电图次、Holter次,医院医护人员进修培训58人。每年有29位副高职称以上医师每周到联盟成员单位出诊一次,每年出诊余次,诊疗患者8.5万余人。医联体在促进了分级诊疗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8名专家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早在年,医院就开始了紧密型医联体的探索。童朝晖表示,医院建立医院专家定期下基层这么简单。“医院有8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到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责任主任,除了业务管理之外,他们也参与行政管理,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之间有多紧密。”童朝晖说。 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左一) 无论是全科医师还是专科医师,独自在社区“单打独斗”都很难满足基层患者的需要。童朝晖告诉健康界,医院专科医师与医联体内社区全科医师组建了慢病管理团队,规范管理社区签约居民的慢病,共同为社区中的患者服务。 与此同时,医院医院,对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社区医疗绩效考核,这让社区有了全新的考核机制,大家不再“吃大锅饭”。不仅如此,医院医联体内部还建立了信息化平台,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实现慢病患者的病例信息的共享。 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实现“拍片在社区、医院” 医院在医联体建立的基础上,筹措建立了远程影像诊断中心,以放射影像诊断为突破口,推进医疗业务的区域紧密协作。 远程影像诊断中心成立后,让患者可以就近在社区服务中心“拍片”,医院放射医师可通过互联网,远程阅片并及时完成放射诊断报告。也就是说,患者的每一张放射影像诊断报告都会由医院放射医师书写。 远程影像诊断中心 医联体内在线阅片、诊断、疑难影像会诊这种模式,保证了放射诊断水平的同质化,提升了社会医疗效率,医院的紧密合作,也推进了社区医疗质量的提高。医院放射科主任蒋涛表示,目前,医院医院出具放射诊断报告-例左右。“医院单独安排高年资住院医师为社区出具影像报告,社区医师半个小时就能拿到影像报告。”蒋涛透露,医院未来会不断增加影像科检查和诊断人员,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投入。 医院医联体将成为利益共同体 众所周知,影像检查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许多疾病确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放射影像检查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医师对于疾病的确诊。影像放射和检查结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投照技术和阅片质量。为了全面提高放射影像诊断质量,医院放射技术医院的放射技术人员进行前期培训,规范投照技术、操作流程、保证了摄片质量。 童朝晖透露,目前,有两名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放射技师,正在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培训,此外,还有一名社区放射医师,在这里进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下一步,医院将进一步拓宽远程医学影像中心的学科覆盖面,开展病理、检验等原创医学诊疗服务。 医院医联体的创新并不仅限于此。童朝晖表示,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未来将建设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各医院隶属关系、考核方式等都不同,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非易事。朝阳区卫计委副主任杨桦提到,下一步将从“技术型紧密”作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调配。“大家的设想是,未来朝阳区内相同专科的医师会被组织起来,医疗资源有望进行重新配置。”杨桦说。 随着紧密型医联体的成功推进,越来越多的患者留在基层,但在童朝晖看来,医院“吃了大亏”。“大医院看似病人在减少,但实际上分流出去的是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下来的是疑难危重症患者。”童朝晖说。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转载需授权。商务——) 更多新闻 医院如何化身“医院”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满满的祝福医院援几内亚医疗队凌晨启程 解决急诊科“超载”赶紧学学医院的三大法宝 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与发展论坛即将召开 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下图报名 赞赏 长按白癜风好了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