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朝阳市 >静静的朝阳河
时间:2021/4/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作者:杨飞明朝阳河是老家村落旁的一条乡间河流,原先连接着一个大湖以及百亩稻田,蜿蜒乡间十几里,算是家乡一条较长的干流河。家乡虽属江南,却不是典型的水乡:县域分为东西两片区,东部为茅山余脉即山乡,西部北邻石臼湖,南连固城湖,为水乡或称圩乡。我的老家居于家乡的中部,半山半圩地貌,却是县城的交通要道,向西连县城,向东连着东部乡镇,从市里到县城的第一站就是老家的乡镇。老家的乡镇集市原先位于朝阳河之南,仅沿一条上百年的老街铺陈开来,极为精炼小巧,街面前后不超半里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发展,原先的集市就搬至朝阳河以北,更靠近高速道路,市口更旺。因此,从那时起老家所在的乡镇便成为周边乡镇小百货的集散地,街市日渐兴隆,商铺越开越多,街面上常是人流攒动,小商小贩游动叫卖,乡村经济兴旺发达。于是,跨过朝阳河进镇购物便成为周边百姓的生活日常和闲暇之所。朝阳河的一头牵着家乡两大湖泊之一的固城湖,一头连着茅山余脉当地人称之小茅山的山涧溪流。我的老家是在小茅山脚下,站在老宅院地就能远远地看到小茅山蜿蜒匍匐在高高的山岗上,晴时青翠光鲜,雨则水墨氤氲,家乡有一则关于山中传说的明代一位大力士将军大战敌军的故事,让小时候的我无限遐想、无限尊崇。家乡隶属南京,自朱元璋定都石头城,周边的县镇无疑会笼上了关于明代的各类传说。无论何种原由,久居于朝阳河畔的人们对于河水总会存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哪怕是一段河流、一片水面都尽可能地细算好、维护好,如有小孩子朝水中调皮撒尿定会遭受父母的恶揍或乡邻的责骂的。从记事起,每每有小伙伴勇敢地站在桥头向下跳水时,经常有大人带着洞察的目光“监视”着小屁孩们是否有丝毫的出格的举动。小时候流经老家村口的河水总是清清澈澈的,水草的身姿清晰可见,游动的鱼儿触手可摸,河岸两边的野花丛丛而开,芳香四溢。有时会想,想念老家是否就因为曾经的清清河流和久违的乡里乡情。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人,构筑起关于老家的记忆。朝阳河名字的由来是因为那个广开渠道、大兴水利、以农为本的热火朝天的时代。朝阳河原先是一条无名小河。上世纪五六十至七八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在工业尚不发达的现实下,自力更生、重农兴农成了必然的选择。父辈甚至外公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的。早听过外公作为一个生产队长、一名乡村党员身体力行、大干苦干挖湖筑坝的故事,现在走到那个叫“龙墩水库”的地方就想起妈妈曾谈起的“十几岁时实在是饿了,单人跑到十几里开外的筑坝劳动现场,找到连脸上都沾着淤泥的外公,外公省下一口饭、拧紧一个饭粑粑递给妈妈吃”的往事,泪已满脸庞。前年,一生勤俭九十高寿的外公离开了我们。外公是参加过朝阳河开挖清淤的功臣,也许从那时起,这条无名小河就改成一个响亮的名字——朝阳河。听父母说,他们参与过朝阳河的扩建与修葺。那时候,一个村承担一段,一户承担一定土方的挖掘清淤任务,男女劳力齐上,大家都知道只有修好了水渠、扩大了河道才能确保更多的田地有水浇、有稻种,才有吃的。朴素的道理,生存的法则,农民百姓懂。于是,在周边一代代百姓的汗水接力下,朝阳河的堤坝越来越宽,后来在必经的路面上重新修建了一座水泥桥——朝阳桥,双车道,石子路,朝阳河在清晨的朝阳下越发显得有生气、有魅力、有光芒。朝阳桥的北岸是我们的中学校园。年,我走进了初中校园,离开父母开始住校生活。那时,学校实行各自带饭盒统一蒸饭、排队打菜吃饭。每个星期末,身背一袋米、手提一罐咸菜就是我们住校生的“进校写真”。蒸饭,就离不开淘米、洗饭盒,朝阳河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洗池。早晨,一般吃馒头不用蒸饭就不用淘米等,但中午和晚上,淘米、洗饭盒,那是必修课:朝阳河边上上下下就成了三五伙伴嬉笑的天堂,雨天摔个仰八叉那就是大笑场、大乐子,定能说笑个一周半月。在朝阳河边洗饭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某个调皮的同学竟然将河边的一辆拖拉机摇响了,问题是左摁右摁就是不能熄火,几人轮番上阵都败下阵来,情急之中,还是同村的一位平时憨厚寡言、长得壮实的同学捣腾熄了火,大家才免了一场受车主皮肉之苦、被老师训斥之灾,现在想来依然亲近、清晰。如今,朝阳河的水还在家乡缓缓流淌,只不过岁月更替、时代发展、情势变化,浇灌之功用越发式微,但是,身为家乡人,怎能够忘却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那个凝结着好几代农人心血的创业梦想、那个拴系着美好童年的青春记忆。静静的朝阳河还会流向远方,走出去便有希望,走出去才会更宽广。水还是家乡的亲!(作者杨飞明是江苏省无锡监狱民警)

幸福的黄丝带

联系-

投稿信箱:deziyl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dl/74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