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www.yunweituan.com/m/ 公元年,一直被后世顶礼膜拜、倍加推崇的“金刀计”,终于横空出世了。 “金刀计”,古代“四大阳谋”之一。与“孙膑围魏救赵”、“晏子二桃杀三士”、“汉武帝推恩令”并驾齐驱,号称至今无人能破解,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毒计”。 那么,如此号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最终却没能实现目标的天下第一毒计,为什么还能得到后世这么高的评价? 它真的跟“汉武帝的推恩令”一样属于光明正大的“阳谋”吗? 它究竟高明在哪里?真的没有一丝破绽、无人能够破解?那它最后到底“失算”在哪里呢? 下面,就让爱好者与史海孤舟一起,走进《资治通鉴》。 从“历史记忆”的长河源头,去探寻、了解东晋时期,在前秦国主苻坚眼皮子底下发生的一桩丞相王猛私下对穷于末路前来投奔的前燕大将军慕容垂,精心设下环环相扣、要置慕容垂于死地的“金刀计”的精彩案例。 探寻为什么让国主苻坚大喜过望、屈尊前往郊外迎接的“贵客”慕容垂,却会受到被苻坚极为倚重、身兼数职、权倾朝野的丞相王猛的强烈排斥和劝谏铲除? 在遭到苻坚拒绝之后,私下开始策划实施被后世称为古代“四大阳谋”之一、反间计的巅峰之作、无人能够洞察破解、只能按照王猛设计的“死路”一条道走到黑的“金刀计”,为什么在快要大获成功的时候却“功败垂成”? “金刀计”真是跟“汉武帝推恩令”一样明知是坑也要跳下去的“阳谋”吗?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真的像后世所说“大环套小环、一环又一环”,丝丝入扣、没有露出一点破绽、无人能解但最终却“功亏一篑”、“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精彩经过吧。 话说公元年,东晋征西将军桓温统率四万大军,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北伐中原”的目标对准了在关中刚成立不久的氐族前秦政权。 就在桓温势如破竹、特别是在蓝田经过一场拼死肉搏大败前秦的精锐部队、攻到与前秦都城长安咫尺之遥的灞上时,桓温却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正是这个时候,没有背景、年仅三十的落魄书生王猛主动只身前来“拜访”。 在经过一番“扪虱而谈”的精彩对话之后,桓温对王猛刮目相看,当即破格提拔、任命他暂任军谋祭酒。 只不过,当桓温先胜后败不得不撤退,任命王猛为高官督护,想带他一同返回江南时,却遭到王猛的果断拒绝。 被后世称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功盖诸葛第一人”、“再造前秦”的王猛,此时已经完全看清了自己命运的轨迹:他需要的是像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刘备一样的贤主,而不是性格刚强、唯我独尊、曹操那样的枭雄桓温。 他俩虽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两股道上跑的车,但穷困潦倒的王猛宁愿选择再度返回深山、静候天时、跟命运赌明天,毅然放弃眼前的“机遇”和“前程”,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幸运的是,命运之神很快就对王猛敞开了大门。 公元年,当时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东海王苻坚,在心腹、尚书吕婆楼的引荐下,见到了投身于吕婆楼门下以“谋略不世出”著称、大他十三岁的王猛。 两人谈论到国家当前的大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苻坚非常高兴,自认为是“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由此可见王猛的才华和谋略。 不久,苻坚以武力登上前秦国主的宝座。王猛也就“水涨船高”,从中书侍郎开始,一步一步登上权力的巅峰。 为了树立王猛的权威,苻坚甚至不惜杀死辅佐前秦国主苻健平定关中、劳苦功高的氏族功臣宿将樊世,使得前秦当时的群臣百官见到王猛都连大气也不敢出。 当然,王猛也没有辜负苻坚的信任和期望,为苻坚对内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对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前秦一跃而成为当时与东晋、前燕“新三国格局”中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 王猛也因建功立业、功勋卓著,成为前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兼辅国将军、居中宿卫、仆射、京兆尹、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司隶校尉、散骑常侍、中书监、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冀州牧、丞相十几个职务,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权臣。 加上前秦国主苻坚也是“拱手而治”、大胆放权,王猛度过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志得意满、赛过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最美好时光。 直到公元年,遇到前燕大将军慕容垂这位“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可以说,前秦的王猛有多得意、舒畅,前燕的慕容垂就有多失意、憋屈,简直就是“泡在苦水里、一把辛酸泪。” 跟没有背景、低开高走、先苦后甜的王猛完全相反,作为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第五子、身世显赫的慕容垂,却是高开低走、先甜后苦,尝尽了人世间手足相残的世态炎凉。 慕容垂自十三岁出道以来就骁勇善战、勇冠三军、百战百胜,深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和倚重,当年还差点被父亲“破格提拔”为“接班人”。就是因为这个“过节”,为他以后埋下了始终摆脱不掉的“杀身之祸”。 慕容皝去世之后,二十多岁的慕容垂好日子也就走到头了。 新即位的二哥慕容俊因为对慕容垂历来都嫉恨、仇视,再加上差点被“顶替”这个过节,就对他百般排斥和打压。若不是受到进入武庙的四哥慕容恪的百般保护,慕容垂也许早就被二哥、二嫂和叔叔找机会被收拾掉了。 公元年七月,四哥慕容恪去世之后,一直深居简出、低调做人的吴王慕容垂,看到东晋桓温北伐前燕,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打得二哥和叔叔心惊肉跳、准备放弃都城、跑回辽东老家时,再也按捺不住,主动请缨,率领五万大军,与桓温在枋头(今河南省浚县)展开激战,击败桓温、挽救了危局。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嫉恨你的人眼里,你越是表现出众、优异,你就越会受到更快、更大、更多的排挤和打压。 十一月,在前燕威名远镇却无立锥之地、被逼入死角、再不走就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慕容垂,在儿子慕容令的建议下,最终选择背井离乡、投奔了前秦苻坚。 胸怀大志、早就对前燕有觊觎之心,但是摄于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百胜名将的威名,没敢轻举妄动的苻坚,现在看到“心腹之患”慕容恪去世,慕容垂前来投奔,能不欣喜若狂吗? 所以,当苻坚听说慕容垂来到,就不惜屈尊、亲自前往郊外迎接,并拉着慕容垂的手,嘘寒问暖、百般安慰,并承诺在共同平定天下之后,就把慕容垂的故国、前燕归还给他。让他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能享受苻坚这样高规格待遇的,除了前秦丞相王猛,慕容垂,是第二个。 老话讲:一山不容二虎! 看到国主苻坚对穷途末路前来投奔的慕容垂如此器重、厚爱,关中百姓对声威远镇的慕容垂父子也是极为仰慕、崇拜。 丞相王猛看不下去了。 此时权倾朝野、高高在上的王猛,已经从苻坚热情洋溢的欢迎态度里看到了隐忧:苻坚这是明摆着准备打造“第二梯队”,在自己这个正规团队外再组建一个“备用团队”啊!自己现在如鱼得水、顺风满帆,怎么可能容忍慕容垂这个“丧家之犬”跑来争夺权势、分一杯羹呢? 于是,王猛向苻坚进言:慕容垂父子,都是实力超群、很难驾驭的枭雄。如果收留他们,别看他们现在低眉顺眼、百依百顺。但是,等他们缓过劲来,万一心存不轨、得到风云际会的机会,就难以控制,不如尽早把他们除掉! 但是,却遭到之前对他言听计从、现在想“囊括宇内、并吞八荒”的苻坚的拒绝。 而且,苻坚也是破格重用、大胆提拔:任命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封为宾徒侯。 看到苻坚如此喜爱并想重用“竞争对手”慕容垂,恃才傲物、极度自负的王猛,决心“另辟蹊径”,自己主动“创造”出机会,给刚刚远道而来、立足未稳的慕容垂来一个“下马威”、趁机“借刀杀人”将他除掉。 于是,号称千古最强阳谋、无人能解的“金刀计”,就应运而生了。 几乎就在王猛起了杀心的同时,“鼠目寸光”的前燕就立刻为王猛“递上了枕头”。 当初在桓温猛攻前燕、前燕溃不成军的时候,为求得前秦出兵援救,前燕曾许诺把虎牢关以西的地盘割让给前秦。等慕容垂打败桓温之后,前燕就反悔了,收回当时的承诺。 对前燕不信守承诺、也不再有忌惮之心的苻坚怒不可遏,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言而无信、同时也想“投石问路”、探探前燕的虚实。 于是,苻坚派出辅国将军王猛、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率领步、骑兵三万人讨伐前燕。十二月,开始出兵攻打洛阳。 公元年正月,王猛凭着给前燕荆州刺史慕容筑写去一封分析双方实力、暗含恐吓的“劝降信”,吓得慕容筑主动投降,王猛兵不血刃就夺取洛阳,旗开得胜,为前秦赢得开门红。 等到王猛准备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征前,他精心设计的“金刀计”终于粉墨登场了。 首先王猛向苻坚提出申请:让了解前燕虚实的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作为向导,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对于这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合理要求,苻坚没有拒绝的理由。 其次,将要出发时,王猛忽然不请自来、拜访慕容垂。 就在慕容垂受宠若惊、隆重招待、觥筹交错、酒兴正浓的时候,王猛从容淡定地对小心伺候的慕容垂说到:你虽然只比我小一岁,但今天也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只可惜我马上就要奔赴前线,不能再与你把酒言欢、畅谈天下大事了,真是令我感到惋惜。 值此远别之时,你赠送我点什么东西?以使我睹物思人、聊以纪念今日之雅兴? 不知道王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想巴结讨好、又喝得五迷三道的慕容垂,回头一看,这里的家当都是在长安新置办的,自己当时如惊弓之鸟急于逃命,哪里还带着什么珍贵的礼物呢? 但丞相王猛头次屈尊前来拜访,又开了金口,自己说什么也得拿出像样的礼物,才显得自己对王猛的尊重和敬意吧? 情急之下,来不及多想的慕容垂就解下随身携带、一直跟随他征战沙场的佩刀赠送给了王猛。 看着慕容垂恭敬地双手呈上从不离身的“金刀”,王猛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等王猛来到洛阳,就开始立即实施早就设计好的“金刀计”了。 王猛先是贿赂、收买慕容垂的亲信金熙,让他装作慕容垂的使者,带着慕容垂赠送的“金刀”,偷偷来见慕容令,传达了慕容垂的秘密“口信”。 慕容垂的“口信”内容是:我们父子逃难到这里,本来是想找个安身的地方。但是,丞相王猛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总是在想办法诋毁诬陷我们。秦王苻坚虽然宅心仁厚、想收留重用我们,但架不住王猛天天打咱们的“小报告”,最后的结果就无法预料。 听说咱们离开之后,燕国就开始翻然悔悟,国主、王后相互自责过错,希望咱们能够不计前嫌、能返回燕国。 我决心已下,在派使者秘密通知你的同时,也已经上路,希望你能找个机会赶紧离开洛阳、返回燕国。 那么,慕容令在见到父亲的“金刀”、听到父亲亲信带来的“口信”之后,到底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话说慕容令虽然见到父亲随身携带的“金刀”,听到父亲心腹带来的口信。但是,如此事发突然、情节反复的信息还是让他猝不及防、满腹狐疑:自己临出发时还好好的,怎么才几天功夫,就沧海桑田、完全改变模样了呢?“剧本”可不是这么写的啊? “事出反常必有妖”。 慕容令对此十分怀疑,整整一天犹豫不决,但又无法去核实。 这里就可以看出王猛“金刀计”的毒辣、阴险之处了:慕容令见到“金刀”、接到“口信”之后,是将信将疑;他想要去核实信息的真伪,又没有时间,也被掐断了与信息源头慕容垂的联系,就算他想破脑袋,还是半信半疑。 最后,慕容令一咬牙,带领随从,谎称打猎,偷偷跑回了燕国。 看到慕容令逃跑了,王猛马上上报陈述慕容令叛逃的罪行,同时派人秘密通知了还被“蒙在鼓里”的慕容垂。 慕容垂一听就被惊呆了,他知道自己肯定是被人给算计了。 可是,作为穷途末路、没有根基、寸功未立的“外来户”,他现在百口莫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知道自己留下来只能等死的慕容垂,最后决定无论如何要拼死赌一把,他再次选择逃跑。 只不过,这次并没有逃多远。刚跑到蓝田,就被后面的追兵给赶上、生擒了。 随着“阴谋叛逃”、被捉拿归案的慕容垂落网,王猛精心设计的“金刀计”第一阶段就全满收官。 剩下的就该国主苻坚登场,完成这“借刀杀人”的致命一击了。 可是...... 让王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前秦国主苻坚并没有如他所愿,非但没有勃然大怒、将“背叛”自己的慕容垂拉出去砍了。反而在东堂召见,百般安慰,没有追究,最后“和好如初”、就像从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 跟前秦苻坚对待慕容垂同过去一样完全相反的是,好不容易逃回去的慕容令,非但没有得到前燕的热情款待,反而被怀疑是前秦派回来的奸细。结果被发配到距离都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六百里的沙城。最后,因为造反被杀。 那么,被后世成为“算无遗策”、严丝合缝、无人能解的“金刀计”,为什么在最后时刻却突然“失灵”了?王猛到底漏算了什么? 国主苻坚为什么没有按照王猛的“剧本”将慕容垂处决了呢? 其实,对于前秦国主苻坚来说,没有破绽,就是最大的破绽! 试想一下,穷途末路的慕容垂父子在十一月份远道而来,受到苻坚的热烈款待、成为坐上嘉宾,并加官进爵。可是,不到三个月时间,慕容垂父子还没有熟悉前秦的情况,就毫无征兆地急急忙忙、还不是一起、而是先后叛逃,再加上丞相王猛不止一次“友情提示”要对慕容垂采取行动,苻坚能不起疑心?有所警觉吗? 而且,王猛从实施“金刀计”突然主动屈尊拜访慕容垂、开口索要“礼物”,事出反常就让人怀疑。 只不过,王猛以宰相之尊的职位落差,又依仗苻坚的威势,恃强凌弱、“公然索取信物”之后,再利用信息差、主动搅乱局势、趁机浑水摸鱼,以达到目的。 慕容垂即使能想到、猜到,也无济于事,只能任由王猛摆布,根本就没有反抗、周旋的余地。 跟汉武帝堂堂正正的“推恩令”相比,这是标准的阴谋。怎么能说是阳谋呢?它从头至尾哪里阳了? 既然是阴谋,就一定会有人看穿、识破。 这就是“看破不说破”、苻坚不杀慕容垂的原因:一是因为苻坚的确心怀仁慈、爱惜人才,有妇人之仁;二是他完全看透了王猛背着他玩弄的“阴谋诡计”,内心有所不满,也不想被王猛利用、替他“借刀杀人”;三是王猛的权势实在是太大了,也需要一个有能力、跟他不是一伙的人来平衡、制约。 正是由慕容垂这样的“外来者”介入,才能使苻坚更能坐稳国主的宝座,这才是高明的统御权臣的领导艺术。 所以,王猛的金刀计,苻坚当时就看穿、收回最后“临门一脚”,从容化解了。 其实不只是苻坚,就连后世以性格木讷、老实忠厚著称的司马光也看出端倪。 司马光就评论说:苻坚希望通过善待慕容垂,来达到吸引、招揽前燕军民,分化瓦解前燕抵抗势力的目的。但王猛一心想着要杀慕容垂,竟然干出了市井叫卖者的欺骗勾当,就像嫉妒别人得宠进而就用谗言加以诋毁的人一样,绝不是君子所为! 说到底,王猛还是“杀人心切”、太着急了。动作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但本质上却漏洞百出。他的一系列反常行为,早就暴露了他的誓要铲除慕容垂的心理。慕容垂是苻坚梦寐以求想得到的国之名将,除掉慕容垂,对谁最有利?苻坚是有仁慈善良、妇人之心,但他绝对不缺心眼! 最后,就是王猛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他之所以煞费苦心设这么一个局,其实就是要杀人还不想脏手。自己当好人,让领导出面当恶人。 “金刀计”的最大缺陷就在于从一开始就背着苻坚暗中实施,等达到预期结果时,又不得不“借刀杀人”、依靠旁观者苻坚来完成这最后一击! 可是王猛也不想想?从他跟随苻坚这十几年里,为人仁慈的苻坚有多少杀死手下大臣、特别是他仰慕已久的英雄豪杰的历史记录?如果没有,王猛凭什么认定这次苻坚会按他的“算路”走? 就凭他敢背着苻坚搞阴谋?就凭刚逃难过来、板凳还没坐热的慕容垂突然“无厘头”的逃跑? 那王猛就有些过于自负,太迷信自己的智商和判断了。 如果王猛真的想借机除掉慕容垂,他完全可以在追捕逃亡的慕容垂时,派手下以“拒捕”的罪名将慕容垂当场斩杀,岂不“干脆利索”、同样不留痕迹?干嘛要多此一举、非要借苻坚之手除掉他? 说到底,是王猛自己想留下一个好名声,不想承担谋害慕容垂的“罪名”,哪怕是有“嫌疑”也不行。 这就注定了“金刀计”“谋事在自己、成事在别人”的宿命。 而且,金刀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趁机除掉“眼中钉”慕容垂! 可结果呢? 慕容垂不但活过了设计他的王猛。而且,最后还再造“后燕”,成为一代霸主。 如果一条计策,不论是阳谋、阴谋,只要它最终没能实现目标,就不能称其为合格的谋略。还至今无人能解?只要翻开《资治通鉴》,这样背地里算计人的谋略,无论是成功的、失败的,都如“过江之鲫”、海了去了。 当然,老话说“人算不如天算”。 王猛的“金刀计”虽然阴毒、高明。但是,慕容垂却是被历史赋予使命的“天之骄子”。 从古至今,这样“天命加于身”的英雄人物,就算被人陷害,也不是能轻易被打倒、消灭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dl/134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