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送庄镇现辖17个行政村,有35个自然村落。通过翻阅全镇现存三十余部不同姓氏的家谱,参阅本地出土的古墓志文及古碑碣,对各村现地貌特征、院落式样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小编梳理出全镇各村的形成时间、形成原因及村名起源。

送庄镇现有形成的自然村落几乎全部源于明洪武年之后。明代以前,在今凤台村附近,唐代曾有西陶村,宋代有凤凰村(见民国版《洛阳古今谈》)。今东山头村南,“尉冢”西有郭村,今西山头村西南半里处有西郭村,唐时地属洛阳县邙塬清风乡(见唐墓志)。东山头村东南二里处曾有营盘村(见墓志)。宋代,今营庄村地方有桃桠村,地属河南府洛阳县贤相乡(此墓志现存营庄)。在今后山村东一里高速公路上道口处,唐时有岗村、东岗村(墓志50年代失落),元代至元年间有圪?头村,属耀店堡,记载此情况的墓志出土于今后沟村东半里处。元代中后期,异族入侵,邙岭上原有村落化为废墟,这里已成杂木丛生,豺狼出没的荒岭。据历代人相传,襄阳以北480个县像无人烟一样。现今村落的最早形成,始于明初大规模移民。据《大槐志》记: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下诏,人口稠密的山西居民南迁中原。当时,本地人大都不愿外迁,官府采用了欺骗手段,放风说:“大槐树镇人免迁。”平阳一带居民误以为真,都聚避于大槐树镇,后被官兵包围,均被绳牵一臂,押迁中原。相传今日人所用的“解手”一词,是起原于移民路上的。当时的政令是:过黄河后,地方任选,三年不纳粮。由此开始,送庄一带始才有了住户,村落才慢慢形成。

送庄社区

全名送驾庄,方言叫sā庄。此村最早叫孙家庄。但迁入最早的当属今高氏先祖,初迁住村上高圪,至明末扩增至二十余户。今送庄村赵姓先祖系明弘治年间从平乐东赵村迁来,初住南门内。万历初年,又一王姓从洛阳鼓楼街迁来。王姓家族原籍山西垣曲县,明初迁住南京,后迁洛阳鼓楼街。当时是洛阳富户,先时在送庄一带购地余亩,并和送庄高姓结为姻亲,万历年间,洛阳反乱,迁居送庄。王姓因是富户,当时就有两个能干的女婿:一是平乐的郭布政,二是乔窑的乔尚书(乔允升),均官位显赫。后来,王姓曾独家出资修建慧林寺天王殿(碑刻今存於王克俭家),同时又请风水先生规划了村内街道坐向,更村名孙家庄为送驾庄(此碑存于王敬信家)。改村名是依唐王李世民从这里过,村人送驾的传说。

送庄西沟

送庄村赵姓在南门内居住数代,后来,一户家贫,迁西沟打窑居住。老俩口艰苦创业的故事流传至今:为打吃水井,老头在井下挖土,老婆在井上绞土还稍带纺花,听到井下铃声响就绞土,系下筐后就纺花。近年来,其后代们才都从沟沿下迁上来盖了新房。村名因地处仍叫西沟。

送庄北沟

清同治元年,“红胡子”起反,河南一带“刀客”趁机打劫,送庄人在村北边的沟沿上修了避难寨,开始有人居住。尔后,老城(今会盟镇)一带常遇水灾,也不断有人迁入寨中居住。近年来,大都从沟下迁到沟上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村名因地属叫北沟。

护庄村

全名护驾庄,方言滑庄,扎村于明洪武年间。首住该村的是程德用。村中《程氏家谱》记载:程家先祖南宋时在朝居官。北南宋康王南逃时,曾护驾至安徽池州。南宋亡后,程家人回住洛阳程家祠堂数代人后其一后代程德用于明初洪武年间首迁这里。初时,称村为“古户山庄”(传说也叫胡家庄),以后又将村名改为“护驾庄”。索其“护驾”二字来源,收集到一些传说,较为可信的是凤台村80岁老人宋宏义所提供的。他说:明嘉靖时期,在洛阳一带正是戏剧小说创作的盛期,戏剧《洛阳桥》、《风雪配》都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其中有个说唱本讲的是唐秦王李世民在老君堂(今在护庄村西)的故事,说李世民游猎北邙,被当时敌对的程咬

金发现,程咬金手持斧子将其追赶,亲眼见李世民进了老君堂,奇怪的是到里面后,找遍而不见人,最后一气用斧将正殿石门墩砍下一个角后离去。原来李世民仍在正殿藏着,是被两个大蜘蛛织网护了起来,免去了一场灾难。后由大将尉迟敬德来一直护驾并送往大营。故事中有护驾、送驾、等驾、拦驾、安驾等一连串情节。宋宏义说,他曾有这本书几年前还见,近找不着,但书的开头唱段尚能记得:洛阳驾坐王世充,李密驾坐金墉城。四十五里双皇帝,两家不和动刀兵,刘武周驾坐山后地,唐家太子出西京……。他认为,这里的村名大致都受了这个说唱本的影响。另外,在明末时,村中程家出过郡马,娶了洛阳福王的女儿。

三十里铺村

三十里铺村位于明、清两代孟津通往洛阳的官道上。村上主要姓氏司家,其先祖于明代万历年间从朝阳大姚凹村过来。司家来时,这里只住有两户人家,一户姓高,一户姓王,两家都开有店铺。人们把这里叫“高馆铺”。后来,高、王两家迁走,村名改为“三十里铺”(因距洛阳三十里)。清代时,官府在这里设有驿站并建有烽火台等。

刘家井村

该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首户定居者刘俊,原老城水口村人。据村上《刘氏家谱》所记:清道光二十七年因遭大水灾,水口村被淹,村人四处逃奔。刘俊携全家来三十里铺村北买地数亩,建房定居。当时三十里铺村缺水,井不少但都没水,而刘家迁来后,在自家门口打了一井,水却很旺,村人多来担水吃,刘家井出了名,后在井附近形成了村落,刘家井成了村名。

权岭村

方言叫权梁,该村形成于清康熙年间。首户户主姓李,生于崇祯五年,卒于康熙三十年,40岁左右时携妻子儿女迁来打窑定居。初时村名叫李家村,数年后,权姓家族从黄河北的北白鹤迁来,改村名为权李村。清咸丰年间,权姓出了个举人权玉衡,地余亩,村中其它姓氏都成了权家的佃户,村中一切都属权家的了,村名又叫为权家岭。但是,清光绪(-)年间,又一靳姓从北京迁来,而今,靳姓在村中最多。

高家岭

高家岭村位于伸向朝阳的凤凰岭上,扎村于清同治元年秋天。首户高姓从今朝阳镇南石山迁来。因战乱村内房子被烧毁,故由此打窑居住。接着,又一石姓从今朝阳镇小良村迁来,逐惭集成村落。据石姓家谱载:石家原籍洛阳城北,后居小梁(即今小良村),同治年间其一家又迁高家岭。

凤凰台村

全名凤凰台。以村西高台落过凤凰的传说而得村名。由村向西伸向朝阳的一道岭叫凤凰岭,岭上有庙叫凤凰庙。这里唐时已有村曰陶村,宋代叫凤凰村,金、元时代荒废。村落形成于明代前期。迁入首户姓宋,原系山西洪洞移民,洪武年定居商丘,于明正统(-)年间又从商丘迁来定居,现已传二十代人。以后,郭姓于清乾隆年间从新安县迁来,权姓于清咸丰年间从北白鹤(黄河北岸)迁来。迁来姓氏越来越多,与该村所处位置重要有较大关系。明、清两代该处有官府驿站,明嘉靖年设有凤凰堡,西辖姚凹(今属朝阳镇),南辖马沟(今属洛阳市郊),东辖送庄,清初双日逢集。

营庄村

该村扎村始于明代末期。据村里几个主要姓氏的现存家谱所记载:司姓于明万历五年从大姚凹村(今朝阳镇姚凹村)迁来;李姓于清乾隆年间从西山头迁来;莫姓于清嘉庆年间从南石山(今朝阳镇南石山村)迁来;刘姓于清同治年间从洛阳迁来;张姓从豫东迁来;郭姓于清嘉庆时从凤台村迁来。相传同治元年,洛阳一道小街被烧毁,刘姓一家才从洛阳迁来打窑定居。郭姓迁来时,这里曾有一户范姓,住村中范家沟,嘉庆年间,范家沟被水淹,此时正逢郭姓迁来,以迷信说法郭(锅)来对范(饭)不利,故范姓一家迁到另处去了。

莫沟村

全名莫家沟,原名凤东坡,建村于清乾隆年间。当时,这一带沟上沟下荒地很多,沟下有泉水。南石山人莫之梅来这里,在沟下开荒40余亩种棉花,在沟沿上打窑贮藏棉花,数年后定居下来。由于居住在凤台村东下坡处,故最初村名称凤东坡,至民国时期,方改名莫家沟。近年,住户都从沟沿搬迁上来居住,形成新的街道村落。

左沟

全名左寨沟,建村始于清道光初年。据建村人左鸿绪墓碑记载:左鸿绪卒于咸丰六年(),终年70余岁。初迁来时40多岁,故建村时间上推30年推至清道光年间(-)。左鸿绪原系平乐左坡人,家属富户,初在这一带置地余亩,以后,弟兄们分家,余亩地全给了左鸿绪。为种地方便,他携全家迁来居住。同治年间在沟沿上筑寨,故村名为左寨沟。

小南沟

位于左沟村南而得名。该村扎村距今余年。首户陈姓,从南陈庄(今朝阳镇南陈庄村)迁来。初来时,由于家贫,在这里打窑、开荒、创立家业。

后沟村

后沟村建村于明末乱世。村中主要姓氏徐姓,其先祖是洪洞移民,洪武初定居圪垱头村,明末村内已20余户。属耀店堡管辖。由于村址正处孟津通洛阳的小官道上,战乱期间,官兵、“刀客”不断扰乱和抢劫,使村里最后留下三户人家。为避乱世,这三户人家又都拆了房子,迁到耀店寨后西北方向的沟里打窑居住。从此,圪垱头村荒废,始有后沟村。年后,经村党支部书记徐克化手,引导沟内住户先后搬迁于沟上平地,形成今天的后沟村。

清河村

清河村原属煤窑乡(今孟津黄鹿山乡)行政村,以位于清河河口而取村名。村中杨姓最多。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先祖清代从扣马迁槐庄(全属今会盟镇),清末又从槐庄。迁清河。清河村因国家修建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移民,整个村子迁入送庄。曾先后分两批搬迁:首批在年,送庄镇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第二批在年8月。清河村迁来的居民,在搬迁之前,在煤窑乡分居于七个自然村,即清河口,马家岭、赤河滩(贾家岭)、王家岭、坟坡、大宴沟、大坪岭。清河村虽然从黄河边迁来邙山岭上,但村名仍为清河村不变。

十里村

人常称“十里头”,以白鹤渡口通洛阳的古道至该村正好十里而得村名。村名形成于清初,村中《牛氏家谱》记有:牛氏清乾隆年间从牛寨迁来。接着迁来的是徐姓。另据传说,牛家迁来前,这里已住有崔姓三、四户,因家势败落后来迁别处去了。

负图村

原名古图村,方言称“古垛”,扎村距今余年。村上最早住户姓张,原籍不清。参阅其家谱:迁来时间约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因当时处乱世,所以在三面临沟的要险处打窑扎村。村中其他几个主要姓氏:武姓于崇祯战乱期间从洛阳北窑迁来住沟西;魏姓从洛阳小石桥迁来住沟东;靳姓从权家岭迁来;郭姓从平乐迁来。村名可能由龙马负图传说而得。

白鹿村

白鹿庄是送庄镇内形成较早的村庄之一。从村中几个大姓看,安姓属明初洪洞移民,查安氏家谱:安氏先祖,洪武年间,从山西平阳县铁辗盘村迁来,居村中;黄姓明末从偃师龙虎滩村迁来,住村南;有墓志显示:黄姓定居白鹿庄的第一人“卒于明崇祯十三年”。徐家乾隆年间从后沟村迁来,住村北。据村人说:张姓住白鹿也较早,根据是拆安家街西头几所老院子,房上写有张氏所建字样。说是因某种原因,张姓后来迁居朱寨坡头,今天村里的张姓是后来又从坡头迁回来的。白鹿庄村名因古老传说而得。据民国版《洛阳古今谈》记载:“后魏世祖太平真君八年洛州献白鹿,获白鹿於此。”另外加上有唐秦王李世民箭射白鹿的故事传说和村西北有个白鹿庙之考。使白鹿庄村叫法传至于今。

西山头村

该村始建于年。村中李姓先祖李贤兴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初迁来先在今风台地方住了一年,后()搬入西山头村定居,现今村南街李瑞芝家院是初扎村时的第一所宅院。如今村中李姓占95%以上,另有王姓系后来清咸丰年间从今朝阳一带迁来。初为住舅家,后定居。西山头村在明万历年以前,村名称安营头,以村南有唐代营盘村的遗址取名。村内有明万历年修神州庙碑,其落款有安营头村。后至明末乱世,20余户留下不足10户,留住的人们忌讳“安营扎寨”,故更“安营头村”为“山岭头村”。清代前期,山岭头村又形成东西两个村,又将村名称为西山岭头村,简称西山头;将村东新形成的村称为东山岭头村,简称东山头。

东山头村

初称东山岭头,简称东山头,以处西山头村东而取名。该村扎村於明末清初。据村上《张氏家谱》记:张家先祖张建业,于清康熙六年,由陕西郡县横渠镇迁来定居。接着又有黄家从偃师龙虎滩迁来;崔家从老城(今会盟镇)的油坊村迁来。以上张、黄、崔三家祖先第一人的大半生均在明代度过,故清咸丰年间后代为其立碑,碑上都写“大明”,以下的均写“大清”。另据《张氏家谱》所记:宋理学家张载,陕西郡县横渠镇人,在东山头定居的张建业系张载的26代孙。另外,从龙虎滩迁来之黄姓,原籍北京什锦坊,明嘉靖时黄锦后代。黄锦在朝是太监,在洛阳曾修东关大石桥(桥头碑记载),后与严嵩不和,怕殃及后代,让孙辈20余人逃避外地。孙辈其中有一支避住龙虎滩,数代人后,于明末清初家人又一次分散,东山头黄姓,白鹿庄村黄姓都是分散迁来的。

裴坡村

该村始建于明永乐三年,据《裴氏家谱》记载:大明洪武乙酉,裴绍伯长子徙洛阳北邙柏林坡。裴氏先祖最初属洪洞移民,在此定居后,村名初为柏林坡。第二、三代也曾以“刘家庄”为村名,据说这里同时也住有刘氏几户人家,后来迁走了。到了裴姓第四代人,当时为明嘉靖年间,开始用“裴坡”作为村名,因为裴坡村位置处在黄河铁谢渡口通洛阳的古道上岭坡之上。另据老年人回忆,过去坡上有不少柏树丛,估计附近当时有柏林。

裴坡东寨

该村始建于(年,裴汉君所建。裴汉君原住裴坡村西头临大街处,日本侵华期间,兵荒马乱,为了安静,裴汉君在年于村东沟要隘处打寨,年开始住人,取其村名为“午桥庄”。另因寨东有块地像蝎子形,蝎尾正朝寨,寨人也曾亦“老乌鸦阁”当村名,然裴坡村的人仍叫它“裴坡东寨”。

裴坡东沟

亦称陈龙沟或沉龙沟。居户大都是孟津老城一带东里河、西里河、陈河、东里圪塔村迁来的。迁因是年黄河闹水灾,老城不少耕地被淹,几十户人家陆续迁居裴坡村东沟。

沟北段居民政编入裴坡村管,年开始从沟下搬到沟上平地建了新村,几乎和裴坡东寨连为一村,但村名仍称裴坡东沟。

许家寨

该村始建于明朝末期,据村上《许氏家谱》记载:首来定居者许可钦,原籍洛阳牛步河村人。初迁来时,在裴坡东北的窟窿冢上打窑居住,后在四面临沟的要隘处扎寨,始称许家寨。该寨建有特色,四面深沟,人马经吊桥,通过洞方能进村。民国初年重修时,寨门匾额刻有“北老寨”字样。70年代以来,寨中住户陆续搬出,于沟南平地建起新村,老寨渐无人居住。

梁凹村

全名梁家凹,方言lia凹。该村位于三面临沟的僻处,属乱世扎的村落。扎村时是先从今中间寨内地方开始,首迁入者为梁姓,大都居住村子中间。清初,又有新安县洪山头吕姓迁来在沟口北一带居住。沟北另有王姓居住,但其原籍后人回忆不清。80年代以后,在村西、村北又建了不少新街。

朱寨村

该村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初称朱家沟,方言zhua沟。朱氏先祖朱霆属明洪武五年福建移民,初迁洛阳南关,后又迁孟津朱家庄(今属城关镇)。崇祯年间为避乱,其一家从朱家庄迁来,在沟沿上打窑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同治四年打寨,至年编乡,始用朱寨作村名。朱姓人迁来后今已延至第十二代。

立射庄村

原名立誓庄。村内存有康熙九年修观音堂捐款碑,上有“河南府洛阳县正北路立誓庄村”刻记,历代人平常也都称村为立誓庄。后来称“立射”是在清末至民国期间,在牛姓的咸丰年家谱序中就用“立射”二字。估计村名之改是受了当时戏剧《李世民箭射白鹿苑》的影响。该村始建于明初,扎村首户为牛姓。牛姓是正宗的“打锅牛”。据《牛氏家谱》所记:先祖牛川,元末在山西洪洞县当知县。明朝建立,家势败落,迁洛阳城南牛家集。永乐年间,家贫无法生存,家长把铁锅打成碎片,让孙辈九人各携一片,另找生路,将来对锅片认亲。其中一个来这里定居,村子逐渐形成。以后,当西边又形成一个村时,就又有了东立射、西立射的叫法。

牛寨

该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据立射庄村《牛氏家谱》记:明嘉靖时,立射庄人牛三学在村西北自家地里建寨,从此开始住人,人称牛家寨。所建之寨至今有三次重修,时间分别为乾隆四十九年、道光四十年、民国二十一年。砖砌寨门至今保存完好。年后,寨内住户陆续在寨西,寨北建起新宅,形成新村,年轻人追求时尚,大多搬入新居,寨中住人越来越少,仅留一些留恋故居,喜欢恬静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居住。

小朱家沟村

也称小zhua沟。该村系清代由朱寨村分离出来形成的村落。

坡头村

亦称大坡头,以位于负图沟北大坡的上头而取村名。此大坡是白鹤通往洛阳的古道,年以前,车马仍来往频繁。

以上资料,仅力所至。送庄镇新辖域内,古今之事,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如营庄为啥叫营庄,梁凹王氏从何处迁来,护庄村名出现时间以及营庄邱氏家族在这里住了多少年等等,留待以后继续探索。

该文章选摘自:《孟津文史资料》

第十二辑《今送庄镇各自然村的形成及村名由来》

赞赏

长按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aoyangzx.com/cysdl/1305.html

------分隔线----------------------------